3.2.邊坡
為美化路塹上邊坡砌石防護,可通過栽植上爬下掛的綠色植物來覆蓋或遮擋生硬的塊石。但綠化改造存在以下問題:邊坡較陡,栽種植物比較困難;多為石質,缺土層或土層太薄;缺水源或人工澆灌困難;植物適應性差,成活率低。為了使上邊坡綠起來,先從下面兩級臺階開始綠化改造。為保證植物生長必需的土層厚度及保持苗木生長所需的水分,改造方案采取了在每層防護的臺階的外緣砌筑50~60cm高的擋墻、在擋墻后回填30~50cm厚的土等工程措施;為保證植物成活,應選擇適宜的苗木,特別要選擇耐旱、貧瘠和適應惡劣生存條件的種類,如黑松、側柏、爬墻虎、野薔薇等。在改造方案中應注意工程措施的合理應用,切不可盲目增加臺階頂的附加荷載,以免影響上邊坡的安全。
3.3.互通
互通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駕乘人員的視覺中心。在綠化改造時既要注重有利于交通安全,又要根據互通所處的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進行適當改造。根據互通所處的地理位置,可將全線互通按以下三種類型進行改造:
(1)城郊類(地處城市近郊或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出入城市的主要通道,因此綠化應與城市綠化風格相銜接,在突出城市內涵時,可根據主題要求以規則和抽象圖案進行表達(如無錫互通采用了無錫市花梅花圖案等),但圖案設計不能太碎、太雜,面積也不宜太大,也可以小品進行烘托(如蘇州東互通建了小橋、亭臺等,營造了小橋流水的城市氛圍)。
(2)田園類(地處農村田野,距城鎮較遠)。綠化形式應以疏散、自然為主,強調與自然風光協調,使互通融入原野。對于大片空地,也可結合苗圃成片成片栽植幼苗,既可形成一定的綠化量,又可為今后綠化提供苗木。
(3)中間型(離大城鎮較遠,但靠近小鄉鎮,地處農田原野,是城郊和田園型的中間類型)。在綠化表現上,要兼顧城郊和田園風格的雙重性,強調和突出表現其個性,以達到給人以深刻印象目的。
3.4.服務區
服務區是道路景觀的重要成景地,綠化應根據各個部位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進行。如在停車場可適當栽植高大喬木,既可適當分割大片的白色水泥路面停車場,改變單調沉悶的氛圍,又可形成一定的綠蔭,使車輛免受曝曬;服務區建筑群和廣場還可以通過庭園式綠化手法建設一些花壇,加強美化效果,營造舒適宜人、輕松活潑的休閑環境。同時還可以根據各自所處地域背景特征,通過綠化加以表達,突出地方文化氛圍,如梅村服務區即種植了許多帶“梅”字的樹種。
3.5.預留車道
預留車道綠化通過選用綠色植物模擬自然植物類群進行組合搭配而形成人工植被群落。為使公路綠化面貌清新,富有節奏和韻律美,在靠近公路一側多用低矮灌木,在遠離公路一側則用高大喬灌木,進行不同樹種搭配,組成數個單元模式,交替變化,反復出現,植物高低交錯,疏密相間,單元有閉有敞,使之形成一條景觀良好的綠化帶。在預留車道土表面種植白三葉草以形成綠地;在隔離柵內側邊緣,統一栽植火棘、法青或大葉女貞,以形成綠籬,間隔種植矮花卉,既可美化公路,綠籬形成后又可起到隔離作用,減少隔離柵的維護。
4、結束語
(1)高速公路綠化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統一規劃、統一設計,才能使綠化工程建成后在滿足高速公路防眩、防護等基本要求的同時,起到美化高速公路和改善周圍景觀的作用。
(2)滬寧高速公路江蘇段綠化經過三年多的改造已基本達到規劃、設計要求,顯著地改善了高速公路的景觀,提出的改造思想、原則及方案可供今后高速公路綠化建設參考。
(3)綠化工程同道路工程一樣應注意避免重建輕養的做法,只有認真做好管養工作,加大綠化養護投入,才能保持綠化效果。
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38
[2]陳連波、張國軍。煙臺至新河高速公路景觀綠化設計淺談,杭州:藍天園林,2003.6.
[3]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