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黃織線橋梁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常見斷樁、串樁等病害和處理措施,介紹了橋梁鉆孔灌注樁常見病害成因及對策,為今后的類似問題提拱參考。
鉆孔灌注樁包括成孔和成樁兩大過程,是一項工序環節較多,工藝比較復雜,技術要求較高,工作量較大,并需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快速完成水下灌注混凝土的隱蔽工程。施工過程控制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稍有疏忽,就難免出現質量病害,造成病樁或斷樁等重大質量事故,危及樁基工程的質量。為此,必須以系統工程的觀點,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明確工序質量標準,建立嚴格的施工管理和工序質量檢查制度,以工序過程控制,來保證成樁質量。在完善施工工藝、提高操作技能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成孔、成樁過程常見病害的產生原因,總結研究其預防治理措施,以期將施工質量病害的影響減至最低限度,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樁基施工任務。
一、成孔過程
1.護筒冒水:護筒外壁冒水,嚴重的會引起地基下沉、護筒傾斜和位移,造成成孔偏斜,甚至無法施工。
病因分析:埋設護筒時周圍填土不密實;或護筒內水位相差太大;或鉆頭起落時碰撞。
防治措施:埋護筒時,坑底與四周選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層分層夯實;在護筒適當高度開孔,使護筒內保持有1~1.5m的水頭高度;起落鉆頭時,防止碰撞護筒。
2.樁孔孔壁坍塌:成孔中或成孔后,孔壁不同程度塌落。成孔中,排出的泥漿不斷出現氣泡,有時護筒內的水位突然下降,均為塌孔的兆頭。
病因分析:主要是由于土質松散,加之泥漿護壁不好;護筒埋設不好;筒內水位不高;提住鉆頭鉆進,鉆頭鉆速過快,或空鉆時間太長,都易引起鉆孔下部坍塌;或成孔后待灌時間和灌注時間過長。
施工對策:在松散易坍土層中適當深埋護筒,密實回填土;使用優質泥漿,提高泥漿比重和粘度;升高護筒,終孔后補給泥漿,保持要求的水頭高度;保證鋼筋籠制作質量,防止變形;吊放時要對準孔位,吊直扶穩,緩緩下沉,防止碰撞孔壁;成孔后,待灌時間一般不應超過3h,并應盡快灌注速度,縮短灌注時間;在鋼筋籠未下入孔內情況下,將砂、粘土混合物回填到坍孔深以上1~2m,或全孔回填并密實后,再用原徑鉆頭和優質泥漿掃孔;在鋼筋籠碰孔壁而引起輕微坍塌的情況下,用直徑小于鋼筋籠內徑的鉆頭以優質泥漿掃孔或用導管清孔。
3.樁孔局部縮徑:指局部孔徑小于設計孔徑。
病因分析:泥漿性能欠佳,失水量大,引起塑性土層吸水膨脹,或形成疏松、蜂窩狀厚層泥皮;鄰樁施工間距和時間間隔不當,土層中應力尚未消散,新孔孔壁軟土流變;鉆頭直徑磨損過大。
施工對策:采用優質泥漿,控制泥漿比重和粘度,降低失水量;當設計樁距<4D時,應跳隔1~2根樁施工;或新樁孔盡可能在鄰樁成樁36h后開鉆。
4.樁孔偏移傾斜:成孔后樁孔出現較大垂直偏差或彎曲。
病因分析:鉆機安裝不平,或鉆臺下有虛土產生下均勻沉陷:樁架不穩,鉆桿導架不垂直,鉆機磨損,部件松動,護筒埋設偏斜,鉆桿彎曲,主動鉆桿傾斜,遇舊基礎或大弧石等地下障礙物,土層軟硬不均或基巖傾斜。
施工對策:鉆機安裝周正、水平、穩固,護筒不偏斜,鉆桿不彎曲,主動鉆桿保持垂直;增添導向架,控制提引水龍頭,盡可能采用鉆鋌加壓,清除地下障礙物;除軟硬互層采用輕壓慢轉技術參數外,從軟塑粘土層,尤其流塑粘上層和砂層進入硬塑粘土層或從軟土層進入基巖時,籠狀鉆頭下端的錐形導向小鉆頭需改用平底導向小鉆頭,或者直接用不帶導向小鉆頭的平底鉆頭鉆進;用砂、粘土混合物回填至偏斜處以上1~2m,待密實后用平底合金鉆頭輕壓慢轉糾斜,在基巖面發生傾斜時,可投入20~40mm粒徑碎石,略高于偏斜處,沖擊密實后用平底合金鉆頭。
5.孔底沉渣過多:孔底沉淤、殘留泥砂過厚,或孔壁泥土塌落在孔底,使沉渣超標。
原因分析:泥漿過稀,清孔未凈;清孔汜漿比重過小或清水置換;鋼筋籠吊放未垂直對中,碰刮孔壁泥土坍落孔底;或清孔后待灌時間過長,泥健沉淀;沉渣厚度測量的孔底標高下統一。
施工對策:終孔后,鉆頭提離孔底1~20cm,保持慢速空轉,維持循環清孔時間不少于30min;清孔采用優質泥漿,控制泥漿比重和粘度下要直接用清水置換,鋼筋籠垂直緩放入孔;避免碰撞孔壁;清孔完畢立即迅速灌注混凝土;采用導管二次清孔,沖孔時間以導管內側量的孔底沉渣厚度達到規范要求為準;提高混凝土初灌時對孔底的沖擊力;導管底端距孔底控制在40~50cm,初灌混凝土量,必須滿足導管底端能埋入混凝土中0.8~1.3m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