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二、治理學的發展趨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治理學的實質是探求外部環境、內部條件與治理目標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而人類社會總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即治理主體的外部環境總是變化的。因此,為了尋求三者之間的平衡,治理學也必須動態地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非凡是進入21世紀的后工業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必將推動治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從它的發展趨勢看,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治理學對人性的假設由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假設向復雜人假設轉變。
早期治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麥格雷戈把這種傳統的人性假設稱作X理論。
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治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治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趨于一致。之后,梅奧從 霍桑實驗 “ 中熟悉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人也從不同側面強化了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當代治理學派中對人性的假設也如同叢林,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決策理論中闡述的決策人假設。他認為治理就是決策,并且在組織中,不同層次的員工都在做決策,所以都是決策人。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可以看出,由于個人目的、個人偏好、個人利益的存在,人就會有多種需求。這些需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動機,因此引發出各種各樣的行為來滿足個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當今社會人們受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禮,人性變得非常復雜,假如治理者不及時審時度勢,引入激勵機制與員工真誠合作,以滿足員工的需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潛能,組織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治理學對人性的假設必將超越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假設,升華為復雜人假設。
(二)治理職能由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控制向信息職能延伸。
傳統的和現代的治理職能,構成了一個治理循環體系,使治理工作周而復始地進行,每循環一次,治理水平就提高一級。但隨著全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的進程加快,缺乏信息滲透的治理工作將顯得蒼白無力,要么治理節奏跟不上,要么治理質量得不到保證。因此,在治理工作中,強化信息職能,將是治理學發展的趨勢之一。其表現有三,首先,信息職能能革新企業內部的生產力要素結構,使資源轉換系統的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時以不斷增加的柔性適應市場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快速變化。
其次,信息職能能促成治理系統的優化,促進組織的創新,使組織的績效不斷上升。信息職能能提高計劃與決策的科學性和及時性,成為信息時代企業生存、發展、競爭致勝的有力武器。
信息職能的引入,與傳統治理職能將構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治理職能系統。信息職能為傳統治理職能的發揮提供了全方位、全過程的信息,反過來,傳統治理職能又促使信息職能去開發、收集、處理、傳播、分配信息資源。
(三)治理學新的理論前提 ―――“ 合工理論 ” 向傳統的分工理論提出了挑戰。
200年以前,亞當。斯密以制造針為例論述了勞動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這一分工理論成了近代產業革命的起點,也成了后來的治理學家創建治理學的理論前提。確實勞動分工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有利于專業化和職能化治理。但是,這種理論發展到今天,負面效應日益顯露出來。現代社會,一方面追求產品個性化,生產復雜化,企業經營多元化,假如片面強調分工精細和專業化,則使得企業的整體協調作業過程和對過程的監控越來越高,結果致使企業整體效率低下;同時,把人分成上下級關系的官僚體制,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相反腐蝕著人的精神,摧殘著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與協作原則初始動機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發展,非凡是計算機的普及運用,使簡化治理環節成為可能。同時,與市場變化和高科技發展相對應的是勞動力素質大大提高,員工不再滿足于從事單調、簡單的復雜性工作,對分享決策權的要求日益強烈。
與分工理論相比,合工理論顯示出其強大的優勢,即借助信息技術,以重整企業業務流程為突破口,將原先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業務流程再合理地 組裝 “ 回去,將幾道工序合并,歸一人完成,也可將分別負責不同工序的人員組合成工作小組或團隊,以利于共享信息、簡化交接手續、縮短時間。另外,減少治理層次,提高治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從而打破官僚體制,減少了審核與監督程序,降低了治理成本,減少了內部沖突,增加了組織的凝聚力,大大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了員工的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