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一、治理學的發展過程是一部人類社會變革的編年史。
人是社會動物。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都是集體進行的,要組織和協調集體活動就需要治理。但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直接影響到治理水平、治理范圍和治理的復雜程度,因而對治理學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當時的治理水平也與之相適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治理思想有了很大發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頒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羅馬建立的層次分明的中心集權帝國以及古中國的《孫子兵法》都閃現出了治理思想和治理方法的火花。18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治理思想也發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計劃、組織、控制等職能相繼產生。在這一期間,亞當。斯密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國富論》,對治理思想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他的分工理論為治理學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根基。
進入前工業社會,社會分工、分層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日趨復雜,資本主義國家中勞資雙方矛盾日趨突出,生產力水平也日趨提高,急需一套系統的治理理論和科學的治理方法與之適應。盡管早期的治理思想有其科學的一面,但究竟非常零散,沒有系統化,工廠主不可能完全熟悉到怎樣進行治理才能既解決勞資關系問題,又不減少所獲取的剩余價值。因此,如何改進工廠和車間的治理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時,泰羅抱著解決勞資雙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人類的基本需要這一經濟人假設,重點研究了企業內部具體工作的作業效率,建立了一套企業治理理論―――“科學治理―――泰羅制”與此同時,法約爾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十四條原則、五種治理職能,創立了組織治理理論。泰羅的科學治理理論與法約爾的組織治理理論,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理論性,使治理學體系初具雛形。
泰羅的科學治理論和方法在20世紀初對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徹底解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問題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個專門研究人的因素、以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學派―――人際關系學派應運而生。它超越了泰羅的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為以后的行為科學學派奠定了基礎,成為科學治理向現代治理過渡的跳板。
在工業經濟時代,生產力飛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場不斷擴大,企業競爭日趨激烈,這就要求治理水平不斷提高,以適應新的經營環境。因此,許多治理學者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積極從事治理研究,創立了許多新的治理理論,出現了治理學說叢林。如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以 治理的要害在決策 “ 的思路,對社會人假設進行了升華,提出決策人假設。
綜上所述,治理經歷了傳統治理、科學治理、現代治理三個階段,每一階段的思想理論都是前一階段的揚棄、修正,最終形成了系統的治理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