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國家統計局公布了8月份的各項宏觀數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6.5%,通脹陰影更使人擔憂。面對復雜的經濟金融局面,單靠貨幣政策已經難以穩定通脹預期,一個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進行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配合。事實上,此前財政部宣布2000億元特別國債向社會公開發行,也是回籠貨幣的過程,已經體現了兩大政策的配合方式創新。
隨著經濟市場化的推進,兩大政策的配合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松”“緊”配合,而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對于兩大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傳統思路更多地集中于宏觀經濟總量方面,即政府為了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根據宏觀經濟的周期特征,而采取擴張或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搭配。然而,對于中國這樣飛速發展的轉軌經濟體系,一方面逐漸具有了現代市場運行的復雜特征,另一方面則遭遇了更多的體制性障礙,這使得政府政策面臨了許多傳統理論框架所無法包容的新問題、新領域。具體到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配合來說,應當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全面梳理兩大類政策的理論基礎和運行思路。
首先,從宏觀層面來看,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梳理政策配合規則。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存在對政策規則的豐富研究。在財政貨幣政策配合的研究中,需要從新的視角對此加以整理和分析。其中重點有兩方面內容。
其一是建立特定的政策規則,對于兩大政策實施具有怎樣的實踐意義?而在實現政策配合的目標下,不同的政策規則之間有何邏輯聯系?能否為了實現最優配合而進行必要的規則偏離等。
二是考慮是否有必要確立政策配合的行動規則,也就是兩大政策執行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情況下,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的行動規則,與以貨幣政策為主、財政政策為輔的行動規則相比較,在時間和效率方面都會對綜合政策目標產生差異性影響。
其次,從微觀層面來看,兩大政策配合的創新點,應著重關注幾方面內容。
一是政策配合工具的創新。在我國政策實踐中,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工具在過去一直主要是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以及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實際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各國金融深化和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金融產品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在以國債為核心的政策配合工具的基礎上,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政策工具。如果擴大到財政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的全面配合,則有更多政策工具可以考慮在內。在此,充分借鑒國外的政策工具應用情況,結合中國國情進行政策工具創新的分析和綜述,顯然對于建立政策配合的新基礎是有益的。
二是政策配合環境的完善。金融市場的完善是財政與金融進行制度協調的另一重點,包括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在內的整體金融市場的完善,可以為財政和金融政策的配合提供一個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為此,除了市場的統一和完善、有效機制的建設等問題,需要注意的還有兩點,即如何利用政策配合的契機來推進金融市場發展,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市場條件來實現政策配合的目標。
三是政策配合對象的優化。從微觀角度來談政策配合,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作為政策配合對象的微觀主體的優化,包括金融主體和非金融主體的優化。通過促進這些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能使得財政和貨幣金融政策能夠在現實經濟和貨幣經濟兩個層面進行協調,因為政策的配合效果往往就是從這些主體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四是政策配合渠道的拓展。政策性金融就是財政貨幣政策配合的一個全新領域。作為轉軌經濟體系中越來越重要的研究領域,政策性金融在擁有豐富的國外實踐經驗的同時,在理論方面卻頗為匱乏,屬于亟待發展的重要領域。實際上,政策性金融活動在某些方面,建立了財政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的共同作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