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第八講
一、內容提要
1、貨幣政策;2、證券和保險管理
二、考試要點
(一)了解我國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和主要政策工具
(二)熟悉金融市場的分類及其功能和作用。
三、內容講解
第四章 金融體系與貨幣政策
第三節、貨幣政策(了解)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采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求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策略的總稱,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一般包括貨幣政策目標、政策工具和政策傳導機制等要素。
一、貨幣政策目標
1.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所期望達到的最終目的,是貨幣政策制定者的最高行為準則。
2.中介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必須借助于一些可操作、可計量、能監控的中介目標,最終才能實現。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有:貨幣供應量、信用總量、同業拆借利率和銀行備付金率。其中,貨幣供應量是指在某個時點上全社會承擔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總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
二、貨幣政策工具
1.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準備金。是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影響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故中央銀行通過調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調節貨幣供應量,通常可以起到十分明顯的效果。
(2)再貼現。這是指商業銀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融資。再貼現政策通常包括兩方面內容:①再貼現率的調整;②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資格的規定。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種告示效應。如貼現率升高,意味著國家判斷市場過熱,有緊縮意向;反之,則意味著有擴張意向。這對短期市場利率常起導向作用,并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和超額準備金來影響商業銀行的融資決策。后者通過對要求再貼現的票據種類和申請機構加以區別性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以改變資金流向,促進結構調整。
(3)公開市場業務。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政策行為。當中央銀行判斷社會上資金過多時,便賣出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以收回一部分資金;相反,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放松銀根時,便買進債券,直接增加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