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政府通過對資源在各產業間配置過程的干預,調節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與策略。
按照政策目標劃分: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布局政策等。
二、產業政策的實施
實施產業政策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包括:
直接干預:直接投資、強制性的行政管制等。
經濟手段:采用有差異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價格政策、工資政策等。
立法措施:通過立法,干預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形成。
指引和協調:主要是按照市場原則和市場信號提供信息服務。
第2節 產業結構政策
一、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內涵(了解)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的優化應符合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產業結構合理化
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標志是代表現代產業技術水平的高效率產業部門比重不斷增大,經濟系統內部能產生巨大的持續創新能力。
產業的均衡發展:一是產業部門間的均衡發展,二是產業發展的穩定性
產業發展的效率:主要是指產業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
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原則(掌握)
1、總原則
以市場為導向,使社會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
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狀況。
2、具體原則
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企業是結構調整的主體,政府起到引導、規范、創造外部環境和政策保障的作用。
把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結合起來
把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與各項配套改革結合起來:配套改革包括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金融體制、住房制度改革等。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和目標(掌握)
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主要涉及農業、工業化、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
補充“十一五”規劃內容: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3個和4個百分點。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