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稅收
1.商品及勞務課稅
(1)增值稅。這是對銷售貨物或提供勞務過程中實現的增值額征收的一種稅。目前是我國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約占我國稅收收入總額的一半。根據各國對購進固定資產價款的處理方法不同,增值稅可分為消費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和生產增值稅3種類型。我國目前采用的是生產型增值稅,其特點是不允許納稅人扣除外購固定資產的價值,課稅對象相當于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總和。我國現行增值稅征收對一般納稅人采用兩檔稅率,即17%的基本稅率和13%的低稅率,對小規模納稅人采用6%的征收率。
?。?)消費稅。這是對特定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在特定的環節征收的一種間接稅。我國的消費稅是中央稅。消費稅的征稅范圍為:煙、酒、化妝品、汽油、貴重首飾、小汽車等11類商品。消費稅對不同的消費品設置了14檔不同的稅率(稅額)消費稅實行價內征收的辦法,從價定率征收,以含有消費稅稅金而不含增值稅稅金的消費品價格為計稅依據。我國消費稅的納稅環節確定在生產環節。
?。?)營業稅。這是對有償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取得的營業額征收的一種稅。
例題3.下列關于商品和勞務課稅的敘述中,不正確的為( )
A.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提供勞務過程中實現的增值額征收的一種稅。
B.消費稅是對特定的消耗品和消費行為在特定環節征收的一種間接稅
C.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取得各項應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D.營業稅是對有償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取得的營業額征收的一種稅。
答案:C.
2.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這是以企業或者組織為納稅義務人,對其每一納稅年度內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納稅人包括:實行獨立經濟核算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注冊、登記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實行獨立經濟核算以及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依法注冊、登記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納稅人應納稅額按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除了33%的基本稅率之外,還設置了27%和18%兩檔照顧稅率。
?。?)個人所得稅。這是對個人取得各項應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納稅人分為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兩種。居民納稅人承擔無限納稅人義務,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納稅;非居民納稅人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僅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納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規定包括: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800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以某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必要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外資企業所得稅),是對在中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稅率實行30%的比例稅率,另按應納稅所得額征收3%的地方所得稅。我國還制定了一系列地區優惠和產業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對設在經濟特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經批準,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等。
3.其他稅收
(1)資源稅。是對我國境內從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因資源開發條件差異形成的級差收入征收的一種稅。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包括所有的礦產資源,征稅品目有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鹽等。
(2)財產稅。是對所有以財產為課稅對象的稅種的統稱,主要包括土地稅、房產稅、不動產稅、一般財產稅、遺產稅等稅種。
?。?)農業稅。是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受益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農業稅實行比例稅率,目前全國實際負擔率不到3%。農業稅實行"實物征收、貨幣結算"的辦法。牧業稅是國家在牧區、半牧區對從事畜牧業生產并取得畜牧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與農業稅性質極為相似,往往統稱農牧業稅。
?。?)關稅。是指國家對進出本國國境或關境的應稅貨物、物品征收的一種稅,包括進口關稅、出口關稅和過境稅等,屬于商品課稅范疇。
4.國際稅收
(1)屬地原則和屬人原則。稅收管轄權是指國家在征稅方面所擁有的權力。按照屬地原則和屬人原則,稅收管轄權可分為兩類:①按照屬地原則確立的稅收管轄權,稱為地域稅收管轄權或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其基本含義是國家有權對來源于本國的收入課稅,而不論這種收入歸誰所有;②按照屬人原則確立的稅收管轄權,分為公民稅收管轄權和居民稅收管轄權,前者的基本含義是國家有權對本國公民課稅,而不論其收入來源于何處,后者的基本含義是國家有權對本國居民課稅,而不論其收入從何處取得。
?。?)重復征稅及其減除。所謂國際重復征稅,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對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同一納稅人的同一所得,同時征收相同或類似的稅收。國際重復征稅的減除,是指行使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的國家,通過優先承認納稅人向行使地域稅收管轄權的國家繳納稅收,借以減除國際重復征稅的一種形式。
四、財政支出
1.財政支出的概念
財政支出是政府把集中起來的社會資源按照一定的政治經濟原則分配、運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各種用途的過程,是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花費的資金的總和。
2.我國財政支出格局的重構
?。?)為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提供財力保障。把公安、司法、行政、國防、外交等國家政權建設方面的社會公共需要作為財政的首要任務,由政府財政通過稅收籌集資金并采用預算安排的方式予以解決。
(2)加大對代表社會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社會公共和公益性事業的支持力度。科研、教育、衛生等社會公益事業通常具有投資大、見效慢的特點,企業投資者不愿意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有責任增加對這些領域的投入。
?。?)逐步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支出的保證能力。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是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和財政部門的重要職責。財政要加大對社會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加大財政對基礎設施及基礎產業的投資力度。財政預算內投資要逐步退出"競爭性"投資領域,通過壓縮對一般性項目的投資,增加對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的投資。
3.財政支出管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行政經費管理。一方面要確保正常的行政經費供給;另一方面,又要嚴格控制行政經費支出規模,提高行政經費使用效益。
(2)事業經費管理。對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要以"社會公共需要"為標準,確定不同的財政資金供給政策。對基本屬于"公益性"的單位,財政應保障其經費供給。對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經營性"特點的單位,收人抵補支出后的不足部分,財政核撥一部分經費予以支持。對基本屬于"經營性"的單位,逐步與財政脫鉤,將其推向市場。
?。?)社會保障管理。一方面由政府出面建立起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全體國民的基本生活和醫療需要。同時,還要從低標準起步,為今后的增長留下一定的空間;另一方面,積極鼓勵企業和社會舉辦各種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事業,調動國民自我保障的積極性,減輕財政和企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