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三次和兩次"是指:
A、 向宇宙中的37個訊號分階段進行調查的次數。
B、 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進行分片調查的次數。
C、 使用兩種不同波長的電波分別進行調查的次數。
D、 按照時間(天數)的長短分別進行調整的次數。
解答:
選擇C。此題檢測考生對數量詞所指范圍的理解程度。原文講他們尋找的結果是"捕捉到了37個可能是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而不是向這些訊號調查,因此A項不對。原文稱他們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分別進行"調查,而不是"分片調查",所以B也不對。D項中的"時間的長短"在原文中找不到相關的內容。原句的含義是:用波長21厘米的電波進行了三次調查,用波長10.5厘米的電波進行了兩次調查。故選擇C項。
2、把握關鍵語句
對關鍵語句的把握是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準確理解文章內涵的重要環節。一般是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結構上起銜接、照應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比較隱晦難懂的句子等。理解它們的含義,仍然離不開具體語境條件。
例題:
據美國K大學研究人員稱,大多數"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隨時降解普通有機物質(例如紙和木屑)和細菌所進行的試驗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丟"的尿布、飲料瓶等在內的大多數產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員指出,術語"生物降解"這個詞的使用是不規范的。一些生產廠家說,這些產品如果在物理上發生了變化,則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們一旦與其它物質混合,便會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長。研究人員認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質在需氧條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厭氧條件下它們則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經他們試驗的每個產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達到上述標準。
文中"術語’生物降解’這個詞的使用是不規范的"這句話的意思是
A、"生物降解"不是一個科學的術語
B、"生物降解"這個說法名不符實
C、"生物降解"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這個術語的運用有語法錯誤
解答:
選擇B。結合具體語境可知,這句話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為了說明這句話,下文先介紹了廠家的說法,又談了研究人員的看法及試驗結果。試驗表明廠家的宣傳與實際情況不符,即句不符實。原文并沒有否定"生物降解"這個術語的科學性,倒數第二句話還對這類物質的特點作了分析;原文也沒有否定"生物降解"的現實性,開頭強調并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塑料是"大多數",結尾講"每個產品都不能降解"的"每個產品"是"經他們試驗"的產品,并不是所有產品。所以A、C有誤。D是明顯的干擾項。
3、概括具體內容
概括具體內容,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的提練與升華。在抽象概括過程中,要做到內容完整而不片面、語言恰當而不偏頗、文字簡明而不拖沓。
例題:
陰山以南的沃野不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跳板。只要占領了這個沃野,他們就可以強渡黃河,進入汾河或黃河河谷。如果他們失去了這個沃野,就失去生存的根據,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嘗不哭也’就是這個原因。在另一方面,漢族如果要解除從西北方面襲來的游牧民族的威脅,也必須守住陰山這個峪口,否則這些騎馬的民族就會越過鄂爾多斯沙漠,進入漢族居住的心臟地帶。
對上文主旨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 闡明陰山以南沃野不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們進入中原的跳板
B、 闡明陰山以南沃野對游牧與漢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C、 闡明歷史上游民族與漢族激烈矛盾的由來與發展
D、 闡明陰山以南沃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解答:
分析備選答案可以看出:C項內容有偏差:A項只講游牧民族,不全面;B項雖然內容概括全面,但仍是就事論事,并不是這段文字的主旨;D項是正確答案,比B項更具有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