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2.B
【解析】對于不重要的組成部分,集團項目組應當在集團層面實施分析程序,所以選項A不正確;集團項目組可以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審閱準則第2101號——財務報表審閱》的相關要求,根據具體情況對組成部分財務信息實施審閱。集團項目組還可以實施追加的程序,作為對審閱程序的補充。因此,選項B正確。
3.A
【解析】注冊會計師應當評價內部審計的客觀性,而不是獨立性。因此選項A錯誤。
4.A
【解析】因為對前任注冊會計師監盤的結論不滿意,所以再查閱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底稿就沒有意義。
5.C
【解析】由于是被審計單位首次接受審計,因此選項AB的情形不成立;對于選項D,固定資產的期初余額不僅僅是上期發生的交易產生的。還包括以前期間,因此僅僅檢查上期的相關交易記錄獲得的證據不夠充分適當。
6.D
【解析】書面聲明不包括財務報表及其認定,以及支持性賬簿和相關記錄,所以選項A不正確;盡管書面聲明能夠提供必要的審計證據,但其本身并不能為財務報表特定認定提供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所以選項B不正確;如果未從管理層獲取其確認已履行的責任,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獲取的有關管理層已履行這些責任的其他審計證據是不充分的。所以選項C不正確。
7.C
【解析】對于管理層的意圖、責任等事項,如果不能獲得管理層的書面聲明,注冊會計師就不可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此時其他的審計證據是無法代替書面聲明的。
8. A
【解析l選項A不正確。注冊會計師基于自身的預期、判斷和個人經驗對鑒證對象進行的評價和計量,不構成適當的標準。
9.B
【解析】證據的可靠性受其來源和性質的影響,并取決于獲取證據的具體環境。因此選項B表述不正確。
10.B
【解析】重要性水平的判斷依據是錯報是否影響到信息使用者所作出決策,而不是所提供的保證程度。如審閱和審計業務,其重要性水平應當相同。因此選項B不正確。
11.A
【解析】審計證據的質量存在缺陷,可能無法通過獲取更多的審計證據予以彌補。
12.B
【解析】以文件、記錄形式(無論是紙質、電子或其他介質)存在的審計證據比口頭形式的審計證據更可靠,所以選項B的表述錯誤,應該是會議的同步書面記錄更可靠。
13.C
【解析】選項C為注冊會計師在評價審計證據的可靠性時考慮的原則,不是評價審計證據相關性時考慮的內容。
14.C
【解析】管理層凌駕于控制之上的風險屬于特別風險,注冊會計師針對該特別風險應當實施的審計程序包括上述選項ABD,選項C不正確,因為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內部控制已經失去了防止、發現并糾正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基本功能,所以注冊會計師無需再進行測試。
15.D
【解析】如果客戶的舞弊行為影響到公眾利益,注冊會計師應當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考慮是否需要向監管機構報告管理層和治理層的重大舞弊。題干中個人貪污金額較小,尚不足以向監管機構進行報告。所以選項D錯誤。
16.D
【解析】選項D,屬于注冊會計師針對舞弊導致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審計程序。而不是總體應對措施。
17.D
【解析】無論審計工作底稿以哪種形式存在,會計師事務所都應當針對審計工作底稿設計和實施適當的控制,以實現的目的包括:使審計工作底稿清晰的顯示其生成、修改及復核的時間和人員;在審汁業務的所有階段,尤其是在項目組成員共享信息或通過互聯網將信息傳遞給其他人員時,保護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防止來經授權改動審計工作底稿;允許項目組和其他經授權人員為適當履行職責而接觸審計工作底稿。所以選項D中提到的事務所的其他人員如果未經授權。則不可以接觸審計工作底稿,因此是錯誤的。
18:B
【解析】對于觀察程序,注冊會計師可能會以觀察的對象或觀察過程、觀察的地點和時間作為識別特征。
19.C
【解析】選項C如果識別出的信息與針對某重大事項得出的最終結論相矛盾或不一致,注冊會計師應當記錄形成最終結論時如何處理該矛盾或不一致的情況。
20.C
【解析】選項A錯誤,已經被取代的審計工作底稿草稿,不構成審計工作底稿,因此即使是完成最終審計檔案的歸整工作之前,也不要求必須保留;選項B錯誤,對于未完成審計工作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自審計業務中止日起,而不是審計報告日起對審計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選項D錯誤,前面對永久性檔案的表述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屬于當期檔案,而不是永久性檔案。
二、多項選擇題
1.ABC
【解析】設計和實施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是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這里的其他人員包括被審計單位的每一個人。所以選項D不正確。
2.ACD
【解析】控制環境本身不能防止或發現并糾正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在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時,應當將控制環境連同其他內部控制要素產生的影響一并考慮。所以選項B表述錯誤。
3.ACD
【解析】選項B描述的是控制活動的有關定義。
4.BCD
【解析】選項A的主要內容是對于整體層面的了解時的特定要求,對于業務流程層面并沒有這樣的要求。所以選項A不正確。
5.ACD
【解析】注冊會計師在確定重要性時,不需要考慮與具體項目計量相關的固有不確定性,因此A不正確;百分比無論是高一些還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體情況,都是適當的,所以選項C的表述不正確;注冊會計師不能通過不合理地人為調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審計風險,所以選項D錯誤。
6.ABC
【解析】重要性和審計證據之間雖然是反向變動關系,但注冊會計師不能通過不合理地人為調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審計風險,同樣也不能為了減少審計工作量而人為的調高重要性水平。所以選項D不正確。
7.ABD
【解析】對于收益不穩定的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來說,選擇稅前利潤或稅后凈利潤作為判斷重要性水平的基準是不合適的,選項C不正確。
8.ACD
【解析】選項A不正確,管理層評估持續經營假設的期間應該是不得少于自財務報表日的12個月;選項C不正確,應該是管理層對持續經營能力做出評估,考慮運用持續經營假設編制財務報表的合理性;選項D不正確,如果被審計單位具有良好的盈利記錄并很容易獲得外部資金支持,管理層可能無須詳細分析就能對持續經營能力做出評估,但并非不需要作出評估,所以選項D不正確。
9.ABC
【解析】選項A,此時注冊會計師應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提醒報表使用者注意財務報表附注中對有關事項的披露;選項B應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選項C,注冊會計師應視為審計范圍受到重大限制,可能會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此時財務報表沒有充分披露,則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10.AB
【解析】選項C屬于被審計單位在財務方面存在的可能導致對持續經營假設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選項D屬于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導致對持續經營假設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
11.ABC
【解析】選項D不屬于注冊會計師特別關注的具有特征的假設。
12.ABCD
13.AB
【解析】選項C,對推測性假設的審核意見是在假設成立的條件下發表的,注冊會計師并不需要對推測性假設是否成立發表意見;選項D,無論何種假設,注冊會計師均應對預測性財務信息是否在假設的基礎上適當編制提供合理保證。
14.ABCD
【解析】選項A,注冊會計師不應對預測性財務信息的結果能否實現發表意見;選項B,以消極方式說明假設是否為預測性財務信息提供合理基礎;選項C,對預測性財務信息是否依據這些假設恰當編制,并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列報發表意見;選項D預測性財務信息涵蓋期間包括一部分歷史期間,如果該歷史期間構成了預測性財務信息涵蓋期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應對該歷史期間的財務數據實施必要的審計或審閱程序,并提請管理層將已經過審計或審閱的歷史財務數據作為預測性財務信息中該歷史期間的數據,但無須在預測性財務信息審核報告中說明對其的保證程度。
15.ABD
【解析】此種情況為審核范圍受到限制,注冊會計師應當解除業務約定或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核報告。
16.ACD
【解析】在信息化條件下,由于信息化的特點,審計內容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信息化的會計系統中,各項會計事項都是由計算機按照程序進行自動處理的,信息系統的特點及固有風險決定了信息化環境下審計的內容包括對信息化系統的處理和相關控制功能的審查。如果注冊會計師計劃信賴自動控制或自動信息系統生成的信息,那么他們就需要適當擴大信息技術審計的范圍。因此只有選項B正確。
17.BCD
18.ABD
【解析】信息技術處理具有內在一貫性,除非系統發生變動,一項自動化應用控制應當
一貫運行。對于一項自動化控制,一旦確定被審計單位正在執行該控制,注冊會計師通常無需擴大控制測試的范圍,但要同時考慮與該應用控制有關的一般控制的運行有效性。
19.AC
【解析】選項A是風險評估程序中必作的程序之一,所以選項A是正確的。選項C每次審計過程中都需要實施實質性程序中的細節測試。
20.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