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項選擇題
1.AC
【解析】在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中,注冊會計師提出結論的對象可能是責任方認定,也可能是鑒證對象,所以選項8不對;在直接報告業務中,無論注冊會計師是否獲取了責任方認定,鑒證報告中都不體現責任方的認定,責任方僅需要對鑒證對象負責,所以選項D不對。
2.ABCD
【解析】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和直接報告業務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預期使用者獲取鑒證對象信息的方式不同;(2)注冊會計師提出結論的對象不同;(3)責任方的責任不同;(4)鑒證報告的內容和格式不同。
3.ACD
【解析】在直接報告業務中,注冊會計師直接對鑒證對象進行評價或計量,或者從責任方獲取對鑒證對象評價或計量的認定,而該認定無法為預期使用者獲取,預期使用者只能通過閱讀鑒證報告獲取鑒證對象信息。因此,在直接報告業務中,責任方不是對鑒證對象信息負責的組織或人員。
4.AC
【解析】依據鑒證業務基本準則,在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中,注冊會計師的鑒證結論可以采用選項AC兩種表述形式之一。
5.ABD
【解析】重大錯報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獨立于報表審計的,不是實施程序可以控制的,所 以選項AD不正確;選項B描述的是固有風險,重大錯報風險不等于固有風險。
6.AB
【解析】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實質性程序的范圍越大,選項A正確;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針對該認定所需的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要求也就越高,注冊會計師越應當考慮將實質性程序集中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實施,選項B正確;根據審計風險模型,在可接受的審計風險一定的情況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評估的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選項C不正確;固有風險是實際存在的,不能消除,選項D不正確。
7.ABC
【解析】通過修改計劃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降低檢查風險。
8.ABD
【解析】選項C,在確定識別特征時,還應該包括樣本的來源,例如4月1日至9月30日的發運臺賬。
9.BC
【解析】選項A是否記錄所得出的審計結論以及選項D是否記錄不能得出結論的原因,均取決于注冊會計師是否認為有必要記錄。
10.ACD
【解析】應該由具體進行審計工作底稿復核的人員補簽字,不應該由乙注冊會計師統一代簽。
11.AC
【解析】選項A在出具了審計報告的情況下,審計工作底稿應在審計報告日后60天內歸檔;選項C如果完成了部分審計工作但未能出具審計報告,歸檔期限為審計業務中止后的60天內。
12.AB
【解析】D材料雖然被C公司代為保管,但是其所有權還是屬于B公司,因此應當納入存貨的監盤范圍,并且可以采用向乙公司進行函證的方式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不能僅利用B公司的賬簿記錄確認D材料的賬面價值。
13.ABC
【解析】注冊會計師的任務是實施存貨監盤,實際的存貨盤點工作由被審計單位的相關人員完成,因此選項D的說法不正確。
14.BD
【解析】選項AC屬于B公司管理層制定的盤點計劃的內容。
15.ABD
【解析】即便是注冊會計師尤其要關注財務報表反映或有事項的完整性,但真實性目標在或有事項中還是需要關注的。
16.ABD
【解析】由于審計報告已經提交,所以乙公司管理層拒絕修改財務報表時,乙注冊會計師已無法更改審計報告,應提請治理層不要將財務報表對外報出。
17.AC
【解析】對于選項A,在2×10年6月做出終審判決,不是.日后事項,作為當年事項處理,無需進行追溯調整;對于選項C來說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發生的非調整事項,只應 披露,無需建議調整。
18.BD
【解析】選項A,不允許用商譽出資;選項C,對于首次出資,不關注該情況,在分期出資的最后一期才需要關注。
19.ABC
【解析】關注被審驗單位以前的注冊資本實收情況,注冊會計師主要是通過查閱前期驗資報告,關注前期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是否辦理財產權轉移手續;關注被審驗單位與其關聯方的有關往來款項有無明顯異常情況;查閱近期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關注被審驗單位是否存在由于嚴重虧損而導致增加注冊資本前的凈資產小于實收資本的情況。
20.ABD
【解析】選項C應當在驗資報告的說明段中說明,而不是在驗資事項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