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型共20小題,每小題l.5分,共30分。每小題均有多個正確答案,請從每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出你認為正確的所有答案,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用28鉛筆填涂相應的答案代碼。每小題所有答案選擇正確的得1.5分;不答、錯答、漏答均不得分。答案寫在試題卷上無效。)
1.根據規定,下列有關仲裁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
A.仲裁委員會與行政機關沒有隸屬關系,仲裁委員會之間也沒有隸屬關系
B.仲裁庭應當根據首席仲裁員的意見作出裁決,并制作裁決書,裁決書自送達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C.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
D.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2.甲公司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甲公司擬從其外方合營者乙公司處引進一項先進技術。根據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的規定,甲公司與乙公司訂立的技術轉讓協議的下列條款中,符合規定的有( )。
A.技術轉讓后,如果雙方對該技術有后續改進,任何一方均可免費使用該改進的技術.
B.該技術轉讓協議的期限為10年
c.該技術轉讓協議期滿后,甲公司仍有權繼續使用該項技術
D.甲公司引進技術后,所需零部件及原材料必須從乙公司處購買
3.劉某為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甲公司主要經營體育用品銷售業務,任職期間,劉某擅自代理乙公司從國外進口一批體育用品并將其銷售給丙公司。根據公司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如果劉某的行為經過股東會的同意,則不違反公司法律制度的規定
B.甲公司董事會可以決定將劉某從事該行為所得的收入收歸本公司所有
c.甲公司董事會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撤銷劉某的行為
D.甲公司可以要求劉某、乙公司和丙公司對自己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4.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采取發起方式或募集方式設立。根據公司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有關表述中,正確的有( )。
A.采用發起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的全部股份
B.采用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會公開募集或者向特定對象募集
C.在發起設立方式下,發起人可以分期認繳出資額
D.在募集設立發式下,發起人以及認購人應當一次繳納出資
5.A公司擬吸收合并甲公司,合并相關資料顯示,甲公司分別欠付乙公司貨款l00萬元、丙公司貨款80萬元,丙公司欠付A公司租金80萬元。根據公司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A公司吸收合并甲公司后,兩個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同時歸于消滅
B.A公司吸收合并甲公司后,丙公司可以向A公司主張債權債務抵銷
C.A公司吸收合并甲公司時,乙公司可以要求甲公司提供履行債務的擔保
D.A公司吸收合并甲公司時,應當分別由甲公司和A公司的董事會作出合并決議
6.某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根據證券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各項中,符合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條件的有( )。
A.公司最近一期期末凈資產為2800萬元,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
B.發行后公司股本總額為5000萬元
c.公司最近2年連續盈利,最近2年凈利潤累計為800萬元
D.公司最近1年的凈利潤主要來自合并財務報表范圍以外的投資收益
7.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于2006年6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根據證券法律制度的規定,甲公司諸多董事的下列行為中,符合規定的有( )。
A.2007年5月,董事趙某將所持公司股份20萬股中的2萬股賣出
B.2008年3月,董事錢某將所持公司股份l0萬股中的25000股賣出
c.董事孫某因異國定居,于2007年7月辭去董事職務,并于2008年3月將其所持公司股份5萬股全部賣出
D.董事李某于2007年4月9日以均價每股8元價格購買5萬股公司股票,并于2007年9月10日以均價每股l6元價格將上述股票全部賣出
B.根據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有關破產申請受理的效力,表述正確的有( )。
A.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
B.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
C.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
D.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當中止
9.2011年3月1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產案件,擬指定管理人。根據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人員不得擔任該破產案件的管理人的有( )。
A.A會計師事務所,自2009年以來一直為甲公司提供財務咨詢
B.B律師事務所,甲公司欠其律師費25萬元至今未付
C.C注冊會計師,其配偶是甲公司的財務總監
D.D律師,曾經持有甲公司l%的股份.2010年8月份賣出
10.根據有關規定,國有企業實施改制時應當明確企業與職工的相關責任。下列有關國有企業改制時企業與職工關系問題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
A.改制企業應當制訂職工安置方案,職工安置方案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
B.企業實施改制時,必須向職工公布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的財務審計、資產評估結果
C.對企業改制時解除勞動合同且不再繼續留用的職工,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
D.企業改制時,對經確認的拖欠職工的工資、醫療費等,原則上應當一次付清
11.根據物權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各項中,善意第三人不能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相應物權的有( )。
A.甲乙簽訂保留所有權的買賣合同,、買方乙未付清價款即將標的物以合理價格轉賣給不知情的丙
B.王某向劉某借款l0萬元,以自己所有的古董花瓶設定質押,質押期間劉某未經王某
同意,將該花瓶又質押給不知情的張某,借款20萬元
C.A公司將一批原材料委托B倉庫保管,B倉庫擅自將其贈送給不知情的c公司
D.吳某在自家門口拾得一頭牛,尋找失主未果,將該牛賣給了不知情的丁屠宰廠
12.甲將房屋一間設定抵押向乙借款100萬元,雙方辦理了抵押登記。抵押期間,丙向甲表示愿以120萬元購買甲的房屋,甲也有意將該房屋出售。根據物權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各項中,不正確的有( )。
A.甲有權將該房屋轉讓給丙,但須事先告知抵押權人乙
B.甲可以將該房屋轉讓給丙,不必征得抵押權人乙的同意
C.甲可以將該房屋轉讓給丙,但應征得抵押權人乙的同意
D.甲無權將該房屋轉讓給丙,因為房屋上已設置了抵押權
13.(1)甲商場為王某無償保管一輛小汽車;(2)出租車司機將李某送至電影院;(3)陳某贈與張某一臺電視機;(4)趙某借予錢某l000元,且約定不支付利息。根據規定,下列對上述合同性質的判定正確的有( )。
A.第(1)個合同是實踐合同
B.第(2)個合同是實踐合同
C.第(3)個合同是實踐合同
D.第(4)個合同是實踐合同
14.甲將自己的一塊手表委托乙拍賣行以200元價格出賣。乙經與丙協商,最后以250元成交。根據合同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有( )。
A.甲只能取得200元的利益
B.甲可以取得250元的利益
C.乙的行為屬于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
D.乙可以按照約定增加報酬
15.境內機構和境內個人的外匯收支或者外匯經營活動,不論其發生在境內或境外,均適用《外匯管理條例》,所渭境內機構包括( )。
A.我國境內的國家機關
B.我國境內的部隊
c.外國駐華外交領事機構
D.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
16.根據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的規定,電子支付交易數據出現差錯時,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有( )。
A.因客戶原因造成自身損失的,應當由自己承擔損失責任
B.因銀行(包括第三方服務機構)和客戶共同的原因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據各自的過錯大小,由相應的責任人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c.因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原因造成客戶損失的,直接由第三方服務機構賠償客戶的損失,銀行不承擔賠償責任
D.因銀行自身系統、內控制度的原因,造成電子支付指令無法按約定時間傳遞、傳遞不完整或被篡改,并造成客戶損失的,銀行應按約定予以賠償
17.根據票據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各項中,屬于匯票債務人可以對持票人行使抗辯權的事由有( )。
A.匯票債務人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存在合同糾紛
B.出票人的簽章不符合規定
C.背書不連續
D.出票人存人匯票債務人的資金不足以支付票款
18.甲公司簽發一張轉賬支票交給收款人乙公司,簽發票據時,甲公司的財務人員未填寫出票日期。乙公司取得支票后將該支票背書轉讓給丙公司,丙公司又背書轉讓給丁公司,丁公司又轉讓給戊公司。當戊公司主張票據權利時,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
A.甲公司不承擔票據責任
B.乙公司不承擔票據責任
C.丙公司不承擔票據責任
D.丁公司不承擔票據責任
19.2011年1月1日張某從甲公司離職,雙方不存在與技術開發相關的任何約定,2011年4月1日張某開發出一項新技術,該技術與張某在甲公司的工作有密切聯系,2011年4月15日,張某為了評職稱將該項技術細節擅自發表在某國家級雜志上,2011年6月1日甲公司就該技術提出專利申請。根據專利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該技術的專利申請權屬于張某
B.該技術的專利申請權屬于甲公司
c.該技術已經喪失新穎性
D.該技術尚不喪失新穎性
20.據《成都商報》2006年4月19日報道,為了貫徹創建節約型機關的要求,哈爾濱市發出通知,主要內容包括:(1)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更新或新增轎車時,一律購買哈飛賽豹轎車;(2)各級公安、交通、稅務、工商、物價、國土資源、環保、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監管和安全生產監管等部門的執法用車,一律購買哈飛賽豹轎車;(3)購置哈飛賽豹轎車以外車型的,各級財政部門一律不予安排資金,公安車管部門不予辦理車輛落戶手續。根據反壟斷法律制度的規定,哈爾濱市的該行為構成( )。
A.強制交易
B.地區封鎖
C.強制經營者從事壟斷行為
D.抽象行政壟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