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答案】
證券名稱
|
期望報酬率
|
標準差
|
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
|
β值
|
無風險資產
|
2.5%
|
O
|
0
|
O
|
市場組合
|
17.5%
|
10%
|
1
|
1
|
A股票
|
22%
|
20%
|
0.65
|
1.3
|
B股票
|
16%
|
15%
|
0.6
|
0.9
|
C股票
|
31%
|
95%
|
0.2
|
1.9
|
【解析】根據已知資料和β系數的定義公式(某股票的β系數=該股票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該股票的標準差/市場組合的標準差),可以推算A股票的標準差和B股票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
本題中,A股票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為0.65,市場組合的標準差為10%,A股票的β系數為1.3,代入公式有:1.3=0.65×A股票的標準差/10%,A股票的標準差=1.3×10%/0.65=20%
由于8股票的標準差為15%,
β系數為0.9,市場組合的標準差為10%,所以有:
0.9=B股票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 15%/10%,
即:B股票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0.9×10%/15%=0.6
利用A股票和B股票給定的有關資料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期望報酬率=Rf+β×(Rm-Rf)”可以推算出無風險資產期望報酬率(Rf)和市場組合期望報酬率(Rm):
根據
22%=Rf+1.3×(Rm-Rf)16%=Rf+0.9×(Rm-Rf)
可知:Rm=17.5%;Rf=2.5%
利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p系數的定義公式可以分別推算出C股票的p系數和C股票的標準差:
根據:31%=2.5%+C股票的β值×(17.5%-2.5%)可知:
C股票的β值
=(31%-2.5%)/(17.5%-2.5%)=1.9根據β系數的定義公式可知:
C股票的B系數=C股票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C股票的標準差/市場組合的標準差
即:C股票的標準差=C股票的β系數×市場組合的標準差/C股票與市場組合的相關系數=1.9×10%/0.2=95%
其他數據可以根據概念和定義得到:
市場組合相對于它自己的β系數為1;市場組合與自身一定是完全正相關的,因此,市場組合與自身的相關系數為1;無風險資產由于沒有風險,而標準差和β系數均是用來衡量風險的,因此無風險資產報酬率的標準差和β系數均為0;無風險資產報酬率是確定的,不隨市場組合報酬率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無風險資產報酬率與市場組合報酬率不相關,它們的相關系數為0。
5.【答案】
(1)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甲、乙兩種產品的單位成本;
【提示】在作業成本法下,需要對作業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分配計入產品成本。本題中要求計算的是甲、乙兩種產品的單位成本,因此,首先要對本月發生的作業成本按照耗用的作業量在甲、乙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質量檢驗的成本動因分配率=4000/(5+15)=200(元/次)訂單處理的成本動因分配率=4000/(10+30)=100(元/份)機器運行的成本動因分配率=40000/(200+800)=40(元/小時)
設備調整準備的成本動因分配率=2000/(6+4)=200(元/次)甲產品分配的本月發生作業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元)乙產品分配的本月發生作業成本:
200×15+100×10+40×800+200×4=36800(元)然后計算甲、乙產品的單位作業成本
由于題中要求按照約當產量法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作業成本,并且知道月初甲產品在產品作業成本為3600元,乙產品在產品作業成本為4600元;月末在產品數量,甲為40件,乙為60件,總體完工率均為50%。本月甲產品的產量為100件,乙產品的產量為200件。
因此:
甲產品單位作業成本:
(13200+3600)/(100+40×50%)=140(元/件)
乙產品單位作業成本:
(36800+4600)/(200+60×50%)=180(元/件)最后計算甲、乙產品的單位成本
按照作業成本法計算產品單位成本時,對于直接成本直接計入成本即可,不需要分配。因此:
甲產品單位成本=單位直接材料成本+單位直接人工成本+單位作業成本=50+40+140=230(元/件)
乙產品單位成本=單位直接材料成本+單位直接人工成本+單位作業成本=80+30+180=290(元/件)
(2)以機器小時作為制造費用的分配標準,采用傳統成本計算法計算甲、乙兩種產品的單位成本;
本月發生的制造費用分配率:
50000/(200+800)=50(元/小時)
甲產品分配本月發生的制造費用:50×200=10000(元)
甲產品單位制造費用:(10000+3600)/(100+40×50%)=113.33(元/件)甲產品單位成本:
50+40+113.33=203.33(元/件)
乙產品分配本月發生的制造費用:50×800=40000(元)
乙產品單位制造費用:(40000+4600)/(200+60×50%)=193.91(元/件)單位成本:80+30+193.91=303.91(元/件)
(3)假設決策者計劃讓單位售價高于單位成本10元,根據第(2)問的結果確定甲和乙的銷售單價,試分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提示】該問主要讓您回答的是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相比作業成本法的優點,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相比,作業成本法能夠提供更加真實、準確的成本信息。圍繞這個主題回答即可。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相比,作業成本法能夠提供更加真實、準確的成本信息。因此,本題中甲產品的真實單位成本應該是230元,而決策者制定的單位售價為203.33+10=213.33(元),如果與傳統的單位成本(203.33元)比較,好像是有利可圖,結果實際上是在暢銷的同時,每銷售一件產品,就要虧損230-213.33=16.67(元),如果按照作業成本法計算,則會避免這個決策失誤;對于乙產品而言,真實單位成本應該是290元,顯然303.91+10=313.91(元)的定價偏高,會對銷量產生負面影響,給企業造成損失。而如果按照作業成本法計算,把單位售價降低一些,則會避免這個損失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