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6 共6頁
【分析與提示】
1.事項(1)中:甲單位的會計處理不正確。(1分)
正確的會計處理:將授權額度50萬元計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和財政補助收入。(1分)
或:借: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50
貸:財政補助收入50(1分)
或:將授權額度50萬元計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1分)
事項(2)中:甲單位的會計處理不正確。(1分)
正確的會計處理:將80萬元工資支出確認為事業支出和財政補助收入。(1分)
或:借:事業支出80
貸:財政補助收入80(1分)
或:同時將80萬元工資支出確認為財政補助收入。(1分)
事項(3)中:甲單位的做法正確。(1分)
事項(4)中:甲單位的會計處理正確。(1分)
事項(5)中:甲單位的會計處理不正確。(1分)
正確的會計處理:還應當減少應付賬款55萬元,增加固定基金55萬元。(1分)
或:借:應付賬款55
貸:固定基金55(1分)
事項(6)中:甲單位的會計處理不正確。(1分)
正確的會計處理:增加現金5萬元,減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5萬元。(1分)
或:借:現金5
貸: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5(1分)
或:減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5萬元。(1分)
事項(7)中:甲單位的會計處理正確。(1分)
事項(8)中:甲單位的做法正確。(1分)
事項(9)中:甲單位的做法正確。(1分)
事項(10)中:甲單位的會計處理不正確。(1分)
正確的會計處理:確認事業支出9萬元,減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9萬元(0.5分):同時,增加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9萬元。(0.5分)
2.答案一:
事項(11)中: ①甲單位對年終預算結余資金的計算不正確。(1分)
或:甲單位對財政直接支付年終結余資金的計算正確。(0.5分) 甲單位對財政授權支付年終結余資金的計算不正確。(0.5分)
正確的計算:財政直接支付年終結余資金應為15萬元。(0.5分)
財政授權支付年終結余資金應為36萬元。(0.5分)
或:年終預算結余資金應為51萬元。(1分)
②甲單位對年終預算結余資金的會計處理不正確。(1分)
或:甲單位對財政直接支付年終結余資金的會計處理不正確。(0.5分) 甲單位對財政授權支付年終結余資金的會計處理不正確。(0.5分)
正確的會計處理:
對于財政直接支付年終結余資金,應增加財政應返還額度15萬元,確認財政補助收入15萬元。(1分)
或:借:財政應返還額度15
貸:財政補助收入15(1分)
評分說明:會計科目正確,但金額不正確的,給0.5分。
對于財政授權支付年終結余資金,應增加財政應返還額度36萬元,減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36萬元。(1分)
或:借:財政應返還額度36
貸: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36(1分)
評分說明:會計科目正確,但金額不正確的,給0.5分。
答案二:
對于財政直接支付年終結余資金,應增加財政應返還額度15萬元,確認財政補助收入15萬元。(2.5分)
或:借:財政應返還額度15
貸:財政補助收入15(2.5分)
評分說明:會計科目正確,但金額不正確的,給1分。
對于財政授權支付年終結余資金,應增加財政應返還額度36萬元,減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36萬元。(2.5分)
或:借:財政應返還額度36
貸: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36(2.5分)
評分說明:會計科目正確,但金額不正確的,給1分。
1、 新增內容
新增內容是歷年考試重點。此處不增加案例,但要求考生著重領會大綱新增的以下內容。
(1)對于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考生需要注意:
根據2006年2月10日財政部印發《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財預[2006]13號)精神,《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從2007年1月1日起執行。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由“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三部分構成。收入分類,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來源和性質,下設類、款、項、目四級科目。“類”一級科目包括:稅收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非稅收入、貸款轉貸回收本金收入、債務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支出功能分類,主要反映政府活動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標,以綜合反映政府職能活動、支出的內容和方向,改變了以往按照經費性質設置基本建設費、行政費、事業費的做法。支出功能下設類、款、項三級科目。“類”一級科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務、外交、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城鄉社會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其他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支出經濟分類,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經濟性質和具體用途,下設類、款兩級科目。“類”一級科目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轉移性支出、贈與、債務還本支出、基本建設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貸款轉貸及產權參股和其他支出。對于類級科目,考生需要尋找相關資料進行了解,比如:自籌基建應當列入支出經濟分類的其他資本性支出,而不是基本建設支出;離退休人員的工資應當列入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等,而不是工資福利支出;科研經費應列入支出功能分類的“科學技術”等。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后,財政部還發布了有關的會計核算調整方案。為適應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規范行政單位會計核算,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財預[2006]13號),現就《行政單位會計制度》調整事項通知如下:一、“401撥入經費”科目在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兩個二級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支出功能分類科目”的“項”級科目設置明細賬。二、“404預算外資金收入”科目在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兩個二級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支出功能分類科目”的“項”級科目設置明細賬。三、“501經費支出”科目在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兩個二級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支出經濟分類科目”的“款”級科目設置明細賬。本通知自2007年1月1日起執行。
為適應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需要,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財預[2006]13號),現將事業單位有關會計核算調整內容通知如下:一、事業單位應在“財政補助收入”科目下設置“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二級明細科目,并在二級明細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支出功能分類科目”的“項”級科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二、事業單位應在“事業支出”科目下設置“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二級明細科目,并在二級明細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支出經濟分類科目”的“款”級科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同時,事業單位應設置“財政撥款支出備查簿”,逐筆登記每一項財政撥款支出的具體情況,并反映每個會計期末的財政撥款結余情況。三、執行《醫院會計制度》、《測繪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小學校會計制度》、《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應按照上述方法作相應調整。四、本通知自2007年1月1日起執行。今后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如有變化,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應隨之調整。
(2)單位預算管理
單位預算包括收入預算和支出預算。單位的各項收入和支出應全部納入單位預算統一管理,統籌安排使用。行政單位收入預算包括:財政預算撥款收入、預算外資金收入、其他收入。行政單位支出預算分為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基本支出預算是行政單位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編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計劃,其內容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等。基本支出預算的編制應遵循綜合預算、優先保障、定員定額管理的原則。項目支出預算是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務,在基本支出預算之外編制的年度項目支出計劃。項目按照支出性質分為基本建設類項目、行政事業類項目和其他類項目。項目支出預算編制應遵循綜合預算、科學論證、合理排序、追蹤問效的原則。事業單位收入預算包括: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其他收入。事業單位支出預算包括: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自籌基本建設支出、上繳上級支出。其中,事業支出預算分為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基本支出預算是事業單位為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完成日常工作任務而編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計劃,內容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等。項目支出預算是為完成其特定的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預算之外編制的年度項目支出計劃。項目按照支出性質分為基本建設類項目、行政事業類項目和其他類項目。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的編制原則與行政單位相同。
單位預算編制的一般方法:(1)基數法;(2)零基預算法;(3)績效預算法。
單位預算編制的技術方法:(1)定額測算法;(2)標準測算法;(3)比例測算法;(4)推算測算法。
政府收支分類,是指對政府收入和支出進行類別和層次劃分,以全面、準確、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動。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是編制政府預算、組織預算執行以及預算單位進行會計明細核算的重要依據。(詳見前述資料)
預算執行與檢查。預算執行任務主要包括:(1)合理分解年度預算,落實責任制;(2)依法組織收入,確保收入任務的完成;(3)加強支出管理,嚴格控制支出預算;(4)掌握預算執行進度,及時分析預算執行情況。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預算單位執行情況檢查、考核制度,實施定期檢查,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
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是公共支出績效預算的基礎,是對公共支出活動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情況進行綜合性考核與評價的一種活動。其核心是強調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標與結果及結果有效性的關系。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目標-結果比較法、公眾評價法、因素分析法、目標評價法等。
(三)財務部分(25分)
[案例分析一]
資料:A公司于1995年成立,從事彩電顯像管的生產。該公司原為有限責任公司,1998年成功改制上市。近年來,行業競爭加劇,但是公司積極致力于擴大經營范圍,通過證券投資、參股控股等方式與其他行業進行廣泛協作,如,其他電子元件生產、物流等各個方面,不斷拓寬經營領域,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公司規模不斷擴大。
2006年,A公司計劃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往手機芯片制造行業發展,并準備采用并購方式實現這一計劃。并購計劃的目標對象是B公司,該公司擁有一項手機芯片的關鍵技術,且該技術領導未來發展方向,但是B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以擴大規模和開拓市場。
(1)有關并購的資料如下:
并購預案:A公司準備收購B公司的全部股權。A公司的估計價值為10億元,并購完成后,B公司將不存在,經過整合,新成立的C公司價值將達到16億元。B公司要求的股權轉讓出價為4億元。A公司預計在收購價款外,還要為會計師費、評估費、律師費、財務顧問費、職工安置、解決債務糾紛等收購交易費用支出1.2億元。
B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盈率指標:2003年至2005年稅后利潤分別為1200萬元、1800萬元和2000萬元;該公司的市盈率指標為20。2005年底,B公司預計可能被收購,處置了一處長期閑置的廠房,稅后凈收益為500萬元。
(2)A公司2005年的有關財務資料如下:
資產負債表(簡表)
2005年12月31日 單位:萬元
項目 年初數 年末數
流動資產:
貨幣資金 4000 5400
短期投資 27000 29000
應收賬款 33800 32400
減:壞賬準備 1600 1900
應收賬款凈額 32200 30500
存貨 36200 23600
流動資產合計 99400 88500
長期投資 49400 44300
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原價 58900 58100
減:累計折舊 6100 7800
固定資產凈值 52800 50300
無形及遞延資產 2500 1900
資產總計 204100 185000
流動負債 101100 79800
長期負債 200 600
負債合計 101300 80400
所有者權益合計 102800 104600
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總計 204100 185000
說明:A公司擁有普通股40000萬股,每股面值1元。2005年12月31日每股市價為10元。
利潤表(簡表)
2005年度 單位:萬元
項目 本年數 本年累計數
一、主營業務收入 205000 ……
減:主營業務成本 164000 ……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200 ……
二、主營業務利潤 40800 ……
加:其他業務利潤 1200 ……
減:營業費用 16000 ……
管理費用 14400 ……
財務費用 2100 ……
三、營業利潤 9500 ……
加:投資收益 26700 ……
營業外收入 6600 ……
減:營業外支出 5100 ……
四、利潤總額 37700 ……
減:所得稅 11310 ……
五、凈利潤 26400 ……
說明:財務費用全部為利息支出。
要求:
(1)計算該公司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通過比率分析企業是否可能出現財務危機。
(2)計算該公司市盈率和市凈率,假設市盈率和市凈率的行業水平分別為20和5,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對該公司的市場評價情況進行分析。
(3)假設該公司的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為25%,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0%。計算該公司經濟利潤,并與會計利潤比較,作出分析說明。
(4)分析該公司的并購方案在財務上是否可行。
分析與提示:
(1)流動比率=88500/79800=110.90%
速動比率=(88500-23600)/79800=81.33%
資產負債率=80400/185000=43.45%
已獲利息倍數=(37700+2100)/2100=18.95
應收帳款周轉率=205000/[(32400+33800)/2]=6.20
存貨周轉率=164000/[(23600+36200)/2]=5.48
銷售凈利率=26400/205000=12.88%
總資產報酬率=(37700+2100)/[(204100+185000)/2]=20.46%
凈資產收益率=26400/[(102800+104600)/2]=25.46%
財務危機出現的主要征兆之一是一些比率出現異常,如資產周轉率大幅度下降,盈利能力指標下降,資產負債率大幅度上升,流動比率超過150%等等。
根據A公司目前比率情況,資產負債率去年為49%,并沒有大幅上升;去年流動比率為98.32%,今年略有增長,但是仍然低于150%,有關資產周轉率和盈利能力的指標并沒有大幅下降。這說明,A公司目前不太可能出現財務危機。
(2)市盈率=10/(26400/40000)=15.15,市凈率=10/(104600/40000)=3.82
市盈率反映了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為獲取對企業本年利潤的要求權所愿意付出的代價,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市盈率較高,反之,發展前景不佳的企業市盈率較低;市凈率通常反映了市場投資者對企業資產質量的評價,反映企業發展的潛在能力。
A公司的市盈率及市凈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說明市場對該公司的預期不高,對未來前景和發展趨勢信心不足。
(3)A公司經濟利潤計算如下:
息前稅后利潤=凈利潤+利息×(1-所得稅稅率)=26400+2100×(1-30%)=27870(萬元)
投資成本=所有者權益+有息負債=104600+600=105200(萬元)
投資資本收益率=息前稅后利潤/投資成本=27870/105200=26.49%
經濟利潤=(投資資本收益率-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投資資本總額
=(26.49%%-25%)×105200=1567.48(萬元)
會計利潤=凈利潤=26400(萬元)
經濟利潤不同于傳統的會計利潤,傳統的會計利潤忽略了資本需求和資金成本。而財務戰略是以價值管理為核心的,價值管理要求將管理的中心轉向經濟利潤指標。與會計利潤僅僅扣除債務利息而言,經濟利潤消除了傳統會計核算無償耗用股東資本的弊端,要求扣除全部所用資源的成本,包括資金成本,正確地核算企業經濟狀況。因此,通過計算企業的經濟利潤能夠正確地了解企業經營活動為企業帶來的價值。
從本例中可以看出,華強公司的經濟利潤遠遠不及會計利潤高,由此可見,華強公司的經濟狀況不及會計利潤所表現的那么好,企業的價值也不是報表中所反映的那么高。
(4)并購決策:
B公司三年平均凈收益=[1200+1800+(2000-500)]/3=1500(萬元)
B公司的價值=20×1500=30000(萬元)
并購收益=160000-(100000+30000)=30000(萬元)
并購溢價=40000-30000=10000(萬元)
并購凈收益=30000-10000-12000=8000(萬元)
華強公司并購大成公司后,能夠產生8000萬元的并購凈收益,單從財務管理角度分析,此項并購交易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