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民經濟總體指標
1.GDP。
國內生產總值(C1)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一般按年統計)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考生要掌握如下要點: (1)統計時,要將國內生產而輸出國外的包括進去,在國外產生而在本國消耗的則不計算在內。即計算出口,不計算進口。(2)區分國內產生和國外產生一般以 “常住居民”為標準,只有常住居民在一年內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勞務所得到的收人才計算在本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之內。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國的公民;暫居外國的本國公民;長期居住在本國但未加入本國國籍的居民。因此,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國的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也就是在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減去“國外要素收入凈額”后的社會最終產值(或增加值)以及勞務價值的總和。
2.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行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工業增加值是工業總產值與中間消耗的差額,是衡量國民經濟的重要統計指標之一。工業增加值率則是指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
3.失業率。
失業率是指勞動力中失業人數所占的百分比,勞動力是指年齡在16歲以上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全體。
考生要注意,通常所說的充分就業是指對勞動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因此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不可能達到失業率為零的狀態。在充分就業情況下也會存在一部分“正?!钡氖I,如結構性失業。
4.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用某種價值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通貨膨脹率是指物價指數總水平與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之差,即
通貨膨脹率=物價指數總水平—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
考生需要掌握兩個問題,一是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有:引起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對價格,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促發泡沫經濟乃至損害一國的經濟基礎和政權基礎。二是通貨膨脹的分類,溫和的通貨膨脹是指年通脹率低于10%的通貨膨脹;嚴重的通貨膨脹是指兩位數的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是指三位數以上的通貨膨脹。
5.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他往來中所產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統記錄。這里的”居民”是指在國內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國際收支中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經常項目主要反映一國的貿易和勞務往來狀況;資本項目則集中反映一國同國外資金往來的情況。
(二)投資指標
1.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政府以財政資金投資于經濟建設,其目的是改變長期失衡的經濟結構,完成私人部門不能或還原從事的,但對國民經濟發展卻至關重要的投資項目。
2.企業投資。
考生要掌握一點,即企業逐漸成為了投資主體。
3.外商投資。
外商投資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間接投資。
考生需要掌握外商直接投資的四種形式:
(1)收購或兼并國內的企業;
(2)外商在國內獨自開辦新企業或建立獨資子公司;
(3)通過投入資本或技術與國內投資者建立合資企業;
(4)通過購買國內企業的股票,獲得一定的控制權。
外商間接投資的主要形式為:
(1)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公開發行的以外幣計價的股票發行總額;
(2)國際租賃進口設備的應付款;
(3)補償貿易中外商提供的進口設備、技術、物料的價款;
(4)加工裝配貿易中外商提供的進口設備、物料的價款。
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最大區別為,直接投資者對被投資企業擁有控制權,而間接投資者對被投資企業沒有控制權,只能取得利息和股息。
(三)消費指標
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國民經濟各行業通過多種商品流通渠道向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供應的消費品總額,是研究國內零售市場變動情況、反映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大小和增長速度也反映了城鄉居民與社會集團消費水平的高低、居民消費意愿的強弱。
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居民儲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費支出以后形成的。居民儲蓄量的大小首先決定于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同時又受可支配收入中消費支出比例的限制。
儲蓄擴大的直接效果就是投資需求擴大和消費需求減少。
(四)金融指標
1. 總量指標包括:貨幣供應量,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金融資產總量。
其中,貨幣供應量是單位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存款和手持現金之和,其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