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艾滋病
環球網校搜集整理100ksw.edu24ol.com 艾滋病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種新的性傳播疾病。據官方公布資料,迄今世界患艾滋病人數逐年成倍增長,到1997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世界2790萬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已有850萬人成為艾滋病患者,211個國家報告有病例。
(一)病因
艾滋病由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tmodeficiensy virus,HIV)引起。本病的特點是,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嚴重缺陷,失去對外界感染的抵抗能力,容易發生條件性感染和少見的惡性腫瘤,最終死亡。HIV屬于逆轉錄DNA病毒,是一種不耐高溫的脆弱病毒,離開人體不易生存。在56°C30分鐘加熱后,失去活力。一般消毒劑如75%酒精、2.5%碘酊等均能使其消滅。耐寒,在-75°C冰凍狀態下,仍可生存3個月。紫外線的殺滅作用不強。HⅣ侵入人體后,病初引起淋巴細胞增殖,B淋巴細胞激活,產生HⅣ抗體,但這種抗體不能中和病毒,沒有保護作用。T4細胞表面有吸引HIV的受體,一般在T4細胞感染后1~2周,即有大量新的病毒產生,并使T4細胞受到破壞,新的病毒又感染其他T4細胞,不斷破壞T4細胞,從而導致T細胞的缺損。HⅣ還可感染其他T淋巴細胞,對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雖也感染但破壞不嚴重。T4細胞在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中心調節作用,它能促進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有調節T4細胞,NK細胞等作用,因此當T4細胞受到HⅣ的逐步破壞,整個依賴T4細胞調節的各種免疫反應均處于失控狀態,破壞了細胞免疫的作用。傳染途徑: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陰道分泌物、眼淚、乳汁和尿液均可分離出HⅣ,都有感染性,從流行病學看主要是三種傳播途徑:①性接觸感染:同性戀和男女之間的性接觸均可相互感染;②血源傳染:輸血或其他血液制品以及靜脈注射或靜脈藥癮者使用不清潔的注射器;③胎兒和圍生期感染:患有艾滋病的婦女在產前、產程中或產后均可感染新生兒。除上述外,尚未證明病毒可借空氣、昆蟲、水、食物而傳染,唾液傳播的可能性甚小。
(二)臨床表現
環球網校搜集整理100ksw.edu24ol.com 各年齡段均可患病,但以20~49歲者多見,感染后的潛伏期估計為1~5年,成人平均29個月,兒童12個月,由于細胞免疫缺陷的程度不同,構成不同的臨床表現,一般分為三個臨床期。
1.HⅣ攜帶者
可完全沒有癥狀,僅是帶病毒者,化驗檢查T4細胞數正常,在感染后6周血清HIV抗體檢測為陽性。
2.艾滋病相關綜合征(ARC)
約占艾滋病患者25%,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細胞免疫功能缺陷,所顯示的臨床癥狀為持續性淋巴結病,有長期的低中度發熱,體重減輕、疲乏或細胞性條件感染,如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單純皰疹、帶狀皰疹;化驗檢查HIV抗體陽性,T4細胞下降,T4/T8比例倒置。
3.艾滋病
1%~5%的人對HⅣ的反應最嚴重,發展為艾滋病。
(1)條件性感染 感染的病原體中大多數對免疫功能正常人的致病力低,而對艾滋病患者則構成致命性感染,表現可分四型:
①肺型:最多見,由卡氏肺囊蟲引起肺炎最多,患者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肺功能下降;
②中樞神經系統型:HIV侵犯腦組織,另外感染弓形蟲也可引起,患者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癡呆以及占位性病變體征;
③胃腸型:常見為隱孢子蟲引起的慢性腹瀉、腹痛、膿血便等腸炎病變;
④原因不明發熱型:長期發熱,厭食乏力,逐漸消瘦。
(2)少見性腫瘤 以卡波濟肉瘤最多,損害為多中心性,以面部和頸部較多,為深紅色或紫紅色的結節或斑塊,指壓不褪色,其周圍可有黃褐色淤斑,發展迅速,向口腔、肺、消化道等處播散,導致出血、死亡。此外尚有Burkitt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3)具有特征性口腔表現
①口腔念珠菌病:不明原因,頑固性的口腔念珠菌病,可累及整個口腔甚至整個胃腸道;
②毛狀白斑:主要在舌緣舌腹,多為雙側性,表現為舌粘膜上皮增厚而凸起的一片白色斑塊,表面上有毛狀突起,擦不掉,一般無自覺癥狀。鏡下見為蛋白突起,細如毛發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完全角化與棘層肥厚;
[
上一頁]
[1] [3] [4] [5] [6] [7]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