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9頁
肝細胞缺乏利用酮體的酶,因此只能生成酮體,不能氧化酮體。酮體生成后由血液運往肝外組織。
3.酮體的利用
酮體是在肝外組織中氧化利用的。β-羥丁酸在β-羥丁酸脫氫酶催化下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酸單酰CoA轉硫酶催化下,轉變為乙酰乙酚CoA,然后硫解為2分子乙酰CoA,后者經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
丙酮不能按上述方式氧化,可隨尿排出,血中濃度過高時,還可經肺呼出。
4.酮體生成的生理意義
酮體是脂肪酸在肝內氧化的正常中間產物,是肝輸出脂肪酸類能源物質的一種形式。由于酮體分子小,易溶于水,便于運輸,且易通過血腦屏障和肌組織等的毛細血管壁,所以是肌組織、尤其是腦組織的重要能源。當長期饑餓,糖供應不足時,酮體可代替葡萄糖成為腦組織的重要能源。
當酮體生成增多超過肝外組織的利用能力時(見于長期饑餓、高脂低糖膳食、糖尿病等),即可導致血液酮體濃度增加,并可隨尿排出,嚴重者可發生酮癥酸中毒。
第3題
試題答案:D
考點:
☆☆☆考點62:錐體束征;
1.檢查方法
(l)Babinski征(巴賓斯基征):患者仰臥,下肢伸直,用竹簽沿患者足底外側緣,由后向前至小趾根部并轉向內側,陽性反應為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開。
(2)Oppenheim征(歐本漢征):檢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患者脛骨前緣用力由上向下滑壓,陽性表現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戈登征):檢查者用手以一定力量捍壓排腸肌,陽性表現同Babinski征。
(4)Chaddock征(卡道克征):檢查以竹簽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劃至趾跖關節,陽性表現同Babinski征。
(5)Gonda征(崗達征):將手置于足外側兩趾背面,然后向跖面按壓。數秒后突然松開,陽性表現同Babinski征。
上述錐體束征的陽性表現均為拇趾緩慢背伸,其余4趾呈扇形展開。臨床意義也相同,均為錐體束受損的表現。
(6)Hoffmann征(霍夫曼征):為上肢錐體束征。其陽性表現為檢查時手指出現輕微掌屈反應,除見于錐體束病損外,也可見于頸髓病變。
2.臨床意義
錐體束受損時,失去了對腦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并釋放出踝和趾背伸的反射動作。正常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也可出現這種反射動作,是由于錐體束尚未發育完善所致。成年人若出現這種反射現象則稱為病理反射。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