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題
試題答案:D
考點:
☆☆☆☆考點11: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它是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引起廣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動脈和毛細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伴滲出性出血、水腫。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關節痛、腹痛及腎損害。本病以兒童及青少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春秋季發病居多。
1.有關因素
(1)感染:常見于細菌、病毒和腸道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中以β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見。
(2)食物;魚、蝦、蟹、蛋,乳等。
(3)藥物;抗生素、磺胺藥,解熱止痛藥等。
(4)其他:寒冷、花粉、蟲咬、疫苗接種等。
2.主要臨床表現
發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感染史。易反復發作。根據病變累及部位及臨床表現,可分為單純型(紫癜型)、關節型、腹型、腎型、混合型。
(1)單純型(紫癜型)。最常見,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皮疹特點為,初呈深紅色,壓之不退色,雙下肢及臀部多見,分布對稱,分批出現,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形成淤斑,有時可高出皮膚表現,可伴有蕁麻疹,可有輕微癢感。
(2)腹型。除皮膚紫癜外,還有消化道癥狀,如腹痛、惡心、腹瀉、嘔吐、黑便等,其中腹痛最為常見,常為陣發性絞痛,有時誤診為急腹癥。上述癥狀多與皮膚紫癜同時出現,偶爾可先于皮膚紫癜出現。
(3)關節型。除皮膚紫癜外,尚有關節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等。多發生于大關節,呈游走性,反復發作,愈后不留畸形。
(4)腎型。預后較差。除皮膚紫癜外,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腎損害多發生于皮膚紫癜出現后1周,多在3~4周內恢復,少數病例可演變為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
(5)混合型。
3.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伴感染時可增高,有寄生蟲感染者嗜酸粒細胞可增多,失血過多可伴貧血。部分病人束臂試驗陽性,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及凝血象均正常。
4.診斷。主要診斷依據如下:
(1)發病前1~3周有低熱、咽痛、乏力或呼吸道感染史;
(2)典型四肢皮膚紫癜,可伴腹痛、關節腫痛和(或)血尿;
(3)血小板計數、功能及凝血檢查正常;
(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炎及紫癜。
5.治療原則
(1)去除致病因素。
(2)一般治療。可給以抗組胺類藥物,如異丙嗪、撲爾敏等;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可用維生素C、路丁等;腹痛等可用解痙劑。
(3)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血管炎和組織水腫,改善腹痛及關節癥狀,但不能改善病程,也不能預防腎炎并發癥的發生。
(4)免疫抑制劑。對上述治療無效或有嚴重腎病者可用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或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合用。累及腎者,預后較差。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下一頁]
【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