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促進葉酸的循環再利用:維生素B12在使同型半胱氨酸轉變為甲硫氨酸的過程中,使N5甲基四氫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當維生素B12缺乏時,葉酸代謝發生障礙,出現與葉酸缺乏相似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B.維持有髓神經纖維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維生素B12能促使甲基丙二酰輔酶A變為琥珀酰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維生素B12缺乏時,可使甲基丙二酰輔酶A積聚,造成異常脂肪酸合成,從而影響神經髓鞘脂類的形成,使有髓神經纖維的結構不完整、功能受影響,產生一系列神經損害癥狀。
②用途:用于治療惡性貧血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還可輔助用于治療神經炎、神經萎縮、神經痛、肝炎、肝硬變、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
③不良反應及用藥注意事項:維生素B12本身無毒性,但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故不宜濫用。
2.影響血凝過程藥
(1)維生素K:屬促凝血藥
①作用:維生素K作為羧化酶的輔酶,在肝內參與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當缺乏時,上述凝血因子合成停留于前體狀態,造成凝血障礙,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常發生皮下、牙齦及胃腸道出血等。
②用途:用于肝病、梗阻性黃疽、膽瘺、慢性腹瀉患者發生的出血及早產兒、新生兒出血,可用于防治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等引起的維生素K缺乏癥,以及香豆素類和水楊酸類藥物導致的出血。
(2)肝素:為抗凝血藥
①作用:肝素的抗凝血機制比較復雜,主要有:能促進抗凝血酶Ⅲ的抗凝血作用,能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并使其抗凝血作用提高數百倍;還能減少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從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肝素對凝血酶、凝血Xa因子的抑制作用尤為明顯,能阻礙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使血凝塊不能形成,血液不能凝固。肝素在體內外均有強大迅速的抗凝作用,但對已形成的血栓無溶解作用。環球搜集整理
②用途:主要用于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栓塞、腦血管栓塞、血栓性靜脈炎等;早期應用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以防繼發性出血;還可用于心血管手術、體外循環、心臟導管檢查、器官移植、血液透析、斷肢再植等。
例題(單選):肝素的抗凝作用特點是:
A.起效慢、維持久 B.起效慢、作用強 C.在體內、外均有抗凝作用 D.僅在體內有抗凝作用
E.僅在體外有抗凝作用
答案:C
------------------------------------------------------------------------------------------------------------------------------------
(十二)激素類藥
同學們應重點掌握:1.糖皮質激素類藥(1)藥理作用(2)用途
2.胰島素及口服降血糖藥(1)胰島素的作用及用途(2)甲苯磺丁脲的作用及用途
1.糖皮質激素類藥
臨床應用大多數是半合成品,常用藥有可的松、氫化可的松、潑尼松、潑尼松龍、地塞米松等,其作用大同小異,只是作用強弱、維持時間長短及對水鹽代謝、糖代謝的影響大小有差異。
(1)藥理作用
①抗炎:糖皮質激素類藥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對各種因素引起的炎癥都有對抗作用(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免疫因素)。對炎癥的各個時期都有抑制作用:在炎癥早期可減輕滲出、水腫、毛細血管擴張、炎性細胞浸潤及吞噬反應,緩解紅、腫、熱、痛癥狀;在炎癥后期可抑制毛細血管及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延緩肉芽組織的形成,從而防止組織的粘連和瘢痕形成,減輕后遺癥。其抗炎作用與下列因素有關:穩定溶酶體膜,減少蛋白酶等水解酶的釋放,抑制組織細胞的降解;抑制致炎物質如前列腺素的釋放;促進粘多糖合成,減少其降解,保護細胞間基質;降低炎癥時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等。
②抗毒素:通過穩定溶酶體膜、減少內熱原的釋放和降低體溫調節中樞對熱原的敏感性,提高機體對細菌內毒素的耐受力,減輕其對機體的損害。但對內毒素無中和及破壞作用,對細菌外毒素無作用。
③抗免疫:對免疫過程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巨噬細胞對抗原的吞噬和處理;阻礙免疫母細胞的增殖;使血中淋巴細胞分布減少;抑制B細胞轉化為漿細胞,使抗體生成減少;并抑制補體的形成,影響體液免疫反應;抑制免疫反應引起的炎癥反應。
④抗休克:除與上述抗炎、抗毒素、抗免疫作用有關外,還因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下列作用:增強心肌收縮力、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穩定溶酶體膜、減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降低血管對縮血管活性物質的敏感性。
[上一頁] [1]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