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08年國家執業助理醫師生物化學復習資料(六)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6頁



非營養性物質在體內經各種代謝轉變,增強極性,使之易于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生物轉化作用。
②生物轉化作用的部位
肝是生物轉化的最重要器官。其次,腸、肺、腎等肝外組織也有一定的生物轉化能力。
(2)生物轉化的反應類型
生物轉化作用分為兩相,第一相包括氧化、還原、和水解反應;第二相是結合反應。
①第一相反應
1)氧化反應:主要在肝細胞微粒體、線粒體及胞液中進行,參與催化的酶系包括加單氧酶系、胺氧化酶系和脫氫酶系。
2)還原反應:主要在肝微粒體中進行,主要由硝基還原酶類和偶氮還原酶類催化。
3)水解反應:主要在肝細胞的胞液和微粒體中進行。水解酶種類較多,如酯酶、酰胺酶、糖苷酶等。
②第二相反應:結合反應是體內最重要的生物轉化方式,主要的結合反應類型有:
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硫酸結合反應;乙?;Y合反應和甲基結合反應等。
(3)生物轉化作用的生理意義
生物轉化的反應類型具有多樣性和連續性的特點,生物轉化的結果具有解毒與致毒的雙重性。經過生物轉化后,多數物質的活性發生改變,毒性減弱或消失,極性增強,易于隨膽汁或尿排出;但也有少數物質的毒性反而出現或增強。
2.膽色素代謝
(1)膽色素的概念
膽色素是含鐵卟啉化合物在體內分解代謝的主要產物,包括膽綠素、膽紅素、膽素原和膽素。膽紅素包括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兩種。
(2)未結合膽紅素
①膽紅素的生成
在肝、脾、骨髓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中,由血紅蛋白分解釋放出的血紅素,經血紅素加氧酶和膽綠素還原酶催化生成膽紅素。這種膽紅素為橙黃色,是脂溶性物質,極易透過生物膜,可透過血腦屏障與神經核團結合,干擾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及功能。膽紅素生成后,能自由透過胞膜進入血液。
②膽紅素的運輸
膽紅素進入血液后,與清蛋白結合成膽紅素-清蛋白復合物,這是膽紅素在血液中的主要運輸形式,少量膽紅素可與α1-球蛋白結合而運輸。這種未經肝細胞處理的與清蛋白疏松結合的膽紅素稱為未結合膽紅素。
③未結合膽紅素的特點
1)與清蛋白結合,可溶于血漿,便于運輸。
2)與清蛋白結合,限制了其透過生物膜,對組織細胞不產生毒性作用。
3)與清蛋白結合,分子量變大,不能經腎小球濾過而隨尿排出,故尿中無未結合膽紅素。
4)因分子內氫鍵的存在,不能與重氮試劑直接反應,需加入氫鍵破壞劑后才能反應呈色,故又稱之為間接(反應)膽紅素。
5)某些有機陰離子如磺胺藥、水楊酸、脂肪酸、膽汁酸、甲狀腺素等可競爭性地與清蛋白結合,使膽紅素從復合物中游離出來。
(3)結合膽紅素
①結合膽紅素的生成
結合膽紅素是在肝細胞中生成的。肝細胞從血漿中攝取與清蛋白結合的膽紅素,并由Y-蛋白(或Z蛋白)運輸到滑面內質網。在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催化下,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生成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基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提供。這種經過肝細胞生物轉化與葡萄糖醛酸以共價鍵結合的膽紅素,稱為結合膽紅素。
②結合膽紅素的排泄
正常時,結合膽紅素生成后,全部由肝細胞排到毛細膽管中,再隨膽汁排入腸道。肝內外的阻塞或重癥肝炎,均可導致排泄障礙,使結合膽紅素逆流入血。
③結合膽紅素的特點
1)極性強,溶于水,易溶于膽汁,便于隨膽汁排出。
2)不易透過生物膜,因而毒性降低。
3)分子小,進入血液后可被腎小球濾過,在尿中出現。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