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等電點(pI)
蛋白質以兼性離子狀態存在時溶液的pH值即為該蛋白質的等電點。血漿的pH為7.4,而血漿中各種蛋白質的等電點都小于7.4,故在血漿中以陰離子形式存在。
③電泳
蛋白質陰、陽離子在電場中分別向正、負電極移動。這種帶電荷的蛋白質,在電場中向電性相反的電極移動的現象稱為蛋白質電泳。電泳的速度與帶電粒子電荷多少、分子的大小、形狀以及電場強度等多種因素有關,故可用電泳法來分離純化、鑒定和制備蛋白質。
(2)蛋白質的沉淀
①概念:蛋白質自溶液中析出的現象稱為沉淀。
②破壞蛋白質膠體溶液的兩個穩定因素:顆粒表面的電荷和水化膜,即可使蛋白質發生沉淀。
③常用的方法:
1)鹽析: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鹽使蛋白質沉淀的方法稱為鹽析。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硫酸鈉和氯化鈉等。一般用鹽析法分離出的蛋白質不變性,再經透析除去鹽,即可得到純化的、保持原活性的蛋白質。環球網校整理
2)有機溶劑:乙醇、丙酮等極性較強的有機溶劑加入蛋白質溶液中可使蛋白質沉淀。
3)重金屬鹽:當溶液pH值大于等電點時,蛋白質電離成負離子,可與重金屬離子如Cu2+、Hg2+、Pb2+、Ag+等結合成不溶性蛋白鹽沉淀。
(3)蛋白質的變性
①概念:蛋白質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空間結構發生改變或破壞,導致某些理化性質和生物學活性發生改變的現象稱為蛋白質的變性作用。
②能使蛋白質變性的因素
1)物理因素:加熱、干燥、高壓、煮沸、紫外線、X射線等。
2)化學因素:強酸、強堿、重金屬鹽、有機溶劑等。
③蛋白質變性的特點:
1)生物學活性喪失。
2)溶解度降低。
3)易被蛋白酶水解。
④蛋白質變性的臨床應用環球網校整理
1)消毒滅菌:如酒精、紫外線、加熱、高壓消毒等。
2)采用低溫、避光保存酶、疫苗、免疫血清等。
[
上一頁]
[1] [2] [4] [5] [6]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