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醫學心理學第二節 醫學心理學對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醫學界過去習慣于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考慮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認為生物學的指標是判斷健康和疾病的最終標準。所謂健康,就是沒有癥狀,用客觀測量的方法找不到身體哪一部分有病態的證據。所謂疾病,就是生物學統計常模(Norm)可觀察到的偏離,身體內出現高于正常值的化學和物理變化:如血中白細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體溫升高至38攝氏度以上等,以此作為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

  但是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為: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沒有癥狀的,一般常規檢查也不易檢查出來。在病人沒有查出病變證據以前的某一段時間,不能說他沒有疾病或者說他身體是健康的。與此相反,多數人都有齲齒,即身體有病理體征,但他們很少被認為是有病的人。

  2.社會人群中疾病發生與否,受人種、年齡、經濟狀況、居住條件制度等影響,不同社會群眾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斷個體健康和疾病的標準也不一樣。

  3.健康與疾病的標準,還受各國文化背景、社會道德規范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影響。某些特殊行為在不同歷史階段就有不同評價。美國有些州把同性戀當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專科的治療,對酗酒、虐待兒童、喪失道德而犯罪被認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離正常的行為;有些國家把持不同政見者當作精神病;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婦女爭取選舉權,參政的行為被認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誠教徒聽見上帝或神的聲音視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見,單純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對健康下定義是不夠的。英文中有三個不同的詞來標志疾病的概念,一個是disease,用來說明病人的軀體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或功能不正常。這種異常(disorder)是可以觀察測量的。這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問題。其次是illness,用來說明病人有主觀不適感覺,如感到頭痛、惡心、焦慮等一系列癥狀,這顯然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問題。第三是sickness,用來說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執行工作、學習和日常的活動了,失去了健康人應有的行為,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結果,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問題。

  因此,除從醫學的角度外還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綜合考慮一個人的健康問題。所以健康的定義應該是:

  1.無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

  2.無主觀不適的感覺;

  3.無社會(第三者)公認的不健康行為。

  這三條說明健康包括身、心兩個方面的健康,這就是醫學心理學對健康的理解。聯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或完全安寧(complete well-being)”。這與醫學心理學的觀點是相似的。

  醫學心理學還認為:健康與疾病不是對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統一體。從疾病最嚴重狀態到健康最頂峰狀態是一個生命的連續過程,它處于經常變化而非絕對靜止狀態,并呈現不同層次的適應水平。如果個體與環境保持正常的適應,就意味著正常的健康,如果適應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適應不良,陷入疾病狀態,就意味著健康不良(圖3-1)。

圖3-1 健康-疾病的連續過程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