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三、認知和自我評價作用的觀點
醫學心理學認為社會因素能否影響健康或導致疾病,不完全取決于社會因素的性質和意義,還取決于個體對外界刺激怎樣認知和評價,有時后者占據主導地位。例如,發生工作上的重失誤、學名落孫山、戀愛婚姻屢遭挫折等不幸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引起悲傷沮喪以至絕望情緒,一蹶不振成為重精神創傷而損害健康;對另一些人來說,卻能從中吸取教訓,重振旗鼓成為發奮圖強的動力。許多社會因素都必須通過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兩方面不同程度的反應,這些社會因素也必須成為心理刺激后才能對健康或疾病發生影響,即能致病也能治病。
四、主動適應與調節的觀點
個體在成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對外界事物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反應模式,構成了相對穩定的個性(人格)特點。這些模式和特點使個體在與周圍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動適應和調節是使個體行為與外界保持相對和諧一致的主要因素,是個體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上述四個觀點貫徹到醫學心理學各個領域,指導醫學心理學各個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它說明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要使一個人自身各個系統器官的生理機能和瞬息萬變的外界保持高度的適應是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來實現的。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與外界社會三者之間如果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就意味著健康,在健康與疾病的連續過程圖式中移向右邊;如果三者之間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破壞了平衡就意味著有病,在圖中就移向左邊。
專欄3-1 醫學系統的思想
醫學系統思想來源于行為科學中系統工程思想。過去工程上考慮的方法是“由下而上”、“由細到總”的方法,也就是著眼于一個一個元素(或部分、部件),而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正好相反,是從系統總體上、全局上考慮和協調系統中的每一部分。所謂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綜合功能和屬性的整體。所以系統思想的考慮方法是“由上而下”、“由總而細”。它不只著眼于個別的元素、部件的優良與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間的聯系,來力提高整體的水平。所謂醫學系統思想就是把醫學研究的對象看作是一個系統整體,并從整體出發研究各要素組成系統的方式。
1.把人當作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系統。人體(成人)約有60萬億個細胞按照嚴格的分工,特定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的。不同的細胞→各種組織→各種器官→某一方面系統,其中神經內分泌系統起著調節作用。從垂直方向確定人體一系列縱深層次:某系統、器官、細胞器、生命分子及生命量子活動,這些多層次按照一定的聯系,形成一個自我更新、自我復制的開放系統。醫學研究的任務就是從整體聯系的觀點出發,一面揭示系統、子系統,以及各級要素、各級層次之間的縱向聯系;另一方面又提示系統與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
2.生物圈是人類共存和活動的環境。如果把人類和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就可以發現人類和環境又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體,這一統一體稱為“人類-環境系統”。環境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綜合體,它由各個圈層和生態系統構成。
3.作為關于健康和疾病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理論的醫學系統思想,還必須建立“人類―自然―社會系統”的系統觀念。因為致病因子除了細菌、病毒、各種物理化學因子外,社會生活中種種事件,如與家人、鄰居、同事之間關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稱心,經濟上困難,居住房屋上的擁護,都有可能影響他的健康,引起疾病。因此還有一個致病的社會因素。所以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時,既要重視生理因素,又不要忽視反映社會因素的心理因素的影響,把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只有這樣才能揭示生命活力的本質,探明人類和疾病作斗爭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