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4頁
哲學的思辨雖然不斷加深人們對心理活動的理解,但心理學做為一門實證科學,如果不擺脫純哲學的思辨便無法充分發展。當然,這種擺脫不是無條件的,它必須借助于臨近自然科學的力量。上一世紀后期的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的發展成就,事實上就是近代心理學誕生的助產士。
1861年法國神經科學家布洛卡(Broca)的研究與發現,把人類的精神活動直接地和實證地與腦聯系起來。這一發現使以往若干天才的猜測黯然失色。為此,也加強了人們為研究心理現象而采取的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發展的偉里程碑-達爾文的《進化論》,為理解人類心理的起源和進化提供了依據,而生物學和生理學的其它成果為建立心理學的實驗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于是,一部真正的實驗心理學著作在1834年問世了,這就是韋伯的《觸覺論》。稍后,費希納為了自己的特殊目的(企圖證實他的“心物平行論”)進一步充實了韋伯的研究并確立了心理(感覺)過程數量化的基礎,這就為心理學最后擺脫思辨的哲學創造了條件。把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資料加以匯集并且以實驗的方法對人的心理活動加以考察和分析,這就是早期的心理學。把關于心理活動的哲學思考放到實驗室里進行驗證,這是德國生理學家馮特的貢獻,他于1879年在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為此,至今人們仍把馮特在萊比錫建立實驗室的時間定為心理學的誕生日。
科學史證實,絕對化和片面化的思維方式是人類認識自然事物時不可避免的階段,特別是在各門科學發展的早期。心理學也不例外。心理學早期出現的所謂各種派別,就是不同心理學家由于認識上的原因而“各執真理的一面”不顧及其它的例證。
馮特和他的美國學生鐵欽納在上世紀末所堅持的構造主義心理學就是最早的心理學派別。他們突出的認為“意識經驗”應為心理學的主題。這本是無可厚非的。可是,他們又認為意識經驗是純屬個人的事情,所以只能被具有這種經驗的個人所觀察到。為此,若想得知“心理”是什么,只能通過被試的內省和報告。事情若僅于此,也無錯。但構造學派并不滿足,他們還要探求“為什么”。在回答“為什么”的時候,他們給出了如下假說,認為“意識經驗”絕不是其它過程的結果。例如一個人的痛苦意識,既不是外界痛苦刺激引起的,也與人的神經系統的活動無關。如此,假如被試者報告說:“外面的聲音使我煩惱”,那么,構造學派就認為被試者犯了所謂“刺激錯誤”。因為這一學派認為,“痛苦屬于心理世界,刺激屬于物理世界”。如果想用物理世界作為原因去說明心理世界,就等于想“超越自身的疆界去尋求神靈的干預”,那是荒謬的。另外,腦和意識不能加以聯系。鐵欽納認為,腦做為身體的一部分,也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它與意識經驗是不能相通的。盡管構造學派曾有過量的實驗研究,但在說明和分析這些資料時,往往連因果關系也搞不清楚。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下,美國曾出現過另外一個學派,即機能學派。這個學派充分注意到心理和意識有適應功能,這當然是對的,但他們卻由此得出了一片面結論,認為心理和意識只是適應環境的工具。這樣一來,人類意識活動的積極能動性就被忽略了。在美國曾經有重影響的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們站到一個極端立場上,干脆宣布徹底否定對人的內在世界進行認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們從徹底的實證立場出發,認為只有可見的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為此,全部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便可概括為“刺激→反應”這一公式。這種簡單化的作法,在今天看來雖然無法接受,但在當時,它作為構造派和機能派的批判者和反抗者卻應運而生。行為主義不單在美國,而且在其他國家也曾出現,最典型的是俄國。經由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到巴甫洛夫,已經為蘇聯的行為主義奠定了基礎,反射論實質上就是行為主義的基石。這種行為主義的思潮甚至在本世紀50年代還影響到中國心理學,以致被推崇為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或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的主要文獻。西方的有些心理學派是由于著重強調心理活動的某些特點而建立起來的。比如德國的完形學派。他們用實驗證明了知覺的整體性,從而推論人的經驗具有整體性原則,這無疑是對心理學的重貢獻,因為經驗中的整體,的確不同于其各部分的總和。但是,當他們說明經驗中整體性的來源時,卻借助于先驗主義哲學,認為心理的整體性是先天的而不是習得的。這樣的看法引起很多爭論。
各種學派有其特長而又有其片面性,這是歷史事實。比如與臨床心理學很有關聯的精神分析學派,雖然它自身并不屬于心理學的產物,但對于說明人的心理動力卻有著重要貢獻,然而卻又片面強調生物本能。以致使這一學說產生過多的牽強附會之處。
從心理學產生到本世紀40年紀,心理學的歷史的確是各學派各揚其長各露其短的歷史。而40年代以后,隨著科學研究工作的深入和資料的量積累,無論哪個學派想要獨自囊括心理學的全部內容已屬無望,量的互相矛盾的事實,使得各學派很難堅持自己的片面觀點,至此,學派存在的意義便失去了。更新的觀點和學說已不帶有典型的學派性質。比如認知心理學,這是一個新的心理學潮流,它專注于人類各種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和說明,它充分使用其它學科的最新概念來提示人類心理活動的規律,正由于它擺脫了學派的偏見,所以至今仍有很強的生命力。
縱向分析近百年的心理學歷史,橫向觀察現代心理學的現狀,使我們領悟到心理學的新時代已經開始。在這一新的時代里,心理學正如醫學一樣正經歷著新的模式的轉換。促成這一新時代的原因,不單是由于心理學的發展,更確切地說是由于人類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是由于人類的認識已經深刻地觸及到人自身的本質,人類自身的反思,要求與人有關的各種學科必須在深刻理解人的本質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模式和提出新的原則,甚至要在這種基礎上設計新的研究方法,開辟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