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4頁
心理學向何處去?心理學中將會有怎樣的創舉,心理學在人類自我反思中將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心理學在現代技術科學中和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都是極有吸引力但卻都是模糊不清的問題,似乎這一切都在等待著不久將來的事實給出答案。
專欄1-2 恩格爾:需要新的醫學模式
美國羅徹斯特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G.L.Engel)在1977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他尖銳地批評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他說:“今天占統治地位的疾病模式是生物醫學模式,分子生物學是它的基本學科。這種模式認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的生物學(軀體)變量來說明。在它的框架內沒有給病患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留下余地。生物醫學模式不僅要求把疾病視為獨立于社會行為的實體,而且要求根據軀體(生化或神經生理)過程的紊亂來解釋行為的障礙。因此,生物醫學模式既包括還原論,即最終從簡單的基本原理中推導出復雜現象的哲學觀點,又包括心身二元論,即把精神的東西同身體的東西分開的學說。在這里還原論的基本原理是物理主義原理,即它認為化學和物理學的語言最終足以解釋生物學現象。…在我們的文化中,早在醫生們開始受職業教育以前,他們的態度和信仰就受到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因此這種模式已成為一種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它的局限性易受忽視。簡言之,它現在已獲得教條的地位。在科學中,當一個模式不能適宜地解釋所有資料時,就要修改或擯棄這個模式。而教條則要求不一致的資料勉強適應模式或對這些資料干脆排斥不管。生物醫學教條要求包括”精神病“在內的所有疾病用物理機制的紊亂來解釋。結果只有兩種辦法才能把疾病和行為調和起來;一種是還原論的辦法,它說疾病的一切行為現象必須用物理化學原理來解釋,另一種呈排外主義的辦法,它說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釋的必須從疾病范疇中排除出去。……
為了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到達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也考慮到病人、病人在其中生活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這就要求一種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傳統的生物醫學觀點認為生物學指標是決定疾病的最終標準會導致目前的矛盾:某些人實驗室檢查結果是陽性,說他們需要治療,而事實上他們感到很好,而感到有病的人卻說他們沒有病。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包括病人和病,也包括環境。對于一個焦急不安和機能障礙的病人,醫生必須考慮社會和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學因素所起的相對作用,這些因素既包含在病人的焦慮不安和機能障礙中,也包含在病人決定是否承認自己是病人和是否承擔在治療中有合作的責任之中。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對醫學和精神病學都是一個挑戰。……醫學機構被認為是冷酷和不近人情的。作為生物醫學中心的這些機構威望越高,這種抱怨越多。許多醫生的生物醫學基礎知識很好,但醫治病人必不可少的品質很差。許多人承認單單在生物醫學模式范圍內這些是難以改善的。
霍夫曼把不必要的住院、濫用藥物、過多的手術和不適當的使用診斷試驗直接歸因于生物醫學還原論和它的支持者對衛生保健系統的統治。(摘自《醫學與哲學》1980年第3期88~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