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感染與傳染病學]流行性斑疹傷寒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4頁

  【概述】

  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typhus),又稱虱傳斑疹傷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持續高熱、頭痛、瘀點樣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自然病程約為2~3周。患流行性斑疹傷寒后數月至數年,可能出現復發,稱為復發型斑疹傷寒,又稱Brill-Zinsser病。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如當地流行情況、發病季節、疫區旅行史、被虱叮咬史等有重要參考價值。臨床癥狀如熱程、皮疹出現日本及其性質、明顯中樞神經系癥狀等對診斷有助。外斐氏試驗的滴度效價較高(1∶320以上)及(或)有動態改變(雙份血清對照有4倍以上增長)即可確診。有條件者可加作補結、微量凝集、間接血凝等試驗。

  【治療措施】

  其原則與其他急性傳染病基本相同。

  (一)一般治療 口腔護理和更換體位極為重要,以防發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褥瘡等。給高熱量半流質飲食,供應足夠水分,每日成人量宜為3000ml左右(年老者及有心功能不全者酌減),以保證每日排尿量在1000~1500ml.

  (二)對癥治療 劇烈頭痛和嚴重神經癥狀給予止痛劑和鎮靜劑,出現心功能不全時采用強心劑。有嚴重毒血癥癥狀伴低血容量者可考慮補充血漿、右旋糖酐等,并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必要時加用血管舒縮藥物、肝素等(參閱“感染性休克”)。慎用退熱劑,以防汗虛脫。有繼發細菌感染,按發生部位及細菌藥敏給以適宜抗菌藥物。

  (三)病原治療 氯霉素、四環素、多四環素等對本病及復發型斑疹傷寒均具特效,加用其他抗菌藥物如甲氧芐啶等一般并無必要。服藥后12~24h病情即有明顯好轉,毒血癥癥狀(包括頭痛)迅速改善或消失。體溫于24~96h內降至正常,但以48h為最常見。皮疹于體溫正常后數日消退。

  氯霉素和四環素鹽酸鹽的成人劑量每日為1.5~2.0g,分3~4次口服,熱退盡后1~2天即可停藥,療程3~6天;國外也有主張用藥10天者,但按國內情況而言,用藥后復發很少見,故過長療程并無必要。不能口服者改于靜脈內滴注給藥,四環素鹽酸鹽的成人每日量不宜超過1.5g,能進食時即改口服。多西環素也可用以替代氯霉素或四環素,每日成人量為200mg,2次分服,療程,療程2~3天;國內尚有本品200mg/次頓服取得良好療效的報道,且退熱較四環素組為快。經氯霉素等治療后立克次體在體內仍可潛伏一段時間,此時患者體溫已完全恢復正常。復發型斑疹傷寒的治療同流行性斑疹傷寒。

  【病原學】

  病原為普氏立克次體,與其他立克次體在形態學上并無明顯差別,在虱腸中發育階段呈多形性變化。病原體折基本形態為微小球桿狀,沿長軸排列成鏈狀,革蘭染色陰性。通常寄生于人體小血管內皮細胞胞質內和體虱腸壁上皮細胞內,在立克次體血癥時也可附著于紅細胞和血小板上。病原體的化學組成和代謝物有蛋白質、糖、脂肪、磷脂、DNA、RNA、內毒素樣物質、各種酶等,其胞壁組成近似革蘭陰性桿菌的細胞壁。

  病原體對熱、紫外線、一般化學消毒劑均很敏感,56℃30分鐘和37℃5~7小時即被殺滅,對低溫及干燥有較強耐受力;-30℃以下可保存數月至數年,在干虱糞中可保存活力達數月。病原體可在組織培養中生長,在雞胚卵黃囊中的生長尤為旺盛。以感染組織或分泌物注入虱腸內可獲得幾乎純粹的病原體。接種于雄性豚鼠腹腔內,一般僅有發熱和血管病變,而無明顯陰囊反應。毒素樣物質在試管中可使人、猴、兔等溫血動物的紅細胞溶解,注入、小鼠靜脈時可引起呼吸困難、痙攣、抽搐性四肢麻痹,并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強、血容量減少等,動物一般于6~24小時內死亡。

  【發病機理】

  本病的主要發病機理為病原體所致的血管病變、毒素引起的毒血癥和一些免疫、變態反應,已于概論中敘及。

  【病理改變】

  在立克次病中,本病和落磯山斑點熱的小血管病變一般較著,呈增生性、血栓性或壞死性。血管內皮細胞量增生,形成血栓,血管壁有節段性或圓形壞死。血管外膜有漿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因而血管周圍出現具一定特征性的粟粒形“斑疹傷寒結節”或肉芽腫。此種病變遍布全身,尤以皮膚的真皮、心肌、腦、腦膜、睪丸間質、腎、腎上腺、肝、肺泡壁等處較著,引起了臨床上各種相應癥狀,如皮疹、心血管功能紊亂、神志改變、腦膜刺激征、肝功能損害、肺炎、休克等。

  中樞神經系中以腦灰質、小腦、延髓、基底節、腦橋、脊髓等部分的損害占重要地位,其嚴重性和彌漫性致使患者的神經精神癥狀在體溫下降后仍可延續多時。

  除斑疹傷寒結節外,本病以全身毒血癥癥狀為其早期表現,而無特征性的病理變化,常見者有支氣管肺炎、腦膜腦炎、蛛網膜微小出血、肝腎濁腫等。脾呈急性腫,網狀內皮細胞、淋巴母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均見增生。腎上腺有出血、水腫和實質細胞退行性變。

  【流行病學】

  本病呈世界性發病。在1918~1922年間,前蘇聯和東歐有3000萬人曾患本病,約300萬人死亡。我國自1850年至1934年間,由于災荒、戰爭等原因,曾發生15次較的流行,波及全國部分地區。近年來,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發病已為減少,主要見于非洲,尤以埃寒俄比亞為多。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改善與防疫措施加強,本病在國內已基本得到控制,僅寒冷地區的郊區、農村等有散發或小流行。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