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4頁
(一)傳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唯一或主要傳染源。病人自潛伏期末1~2天至熱退后數天均具傳染性,整個傳染期約3周,但以第1周的傳染性為最強。病原體在某些患者體可長期潛伏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在人體免疫力相對降低時即增殖而導致復發。
近年來研究發現,除人之外,飛行松鼠(flying squirrel)也是普氏立克次體的貯存宿主。這種松鼠分布于美國東部及中部,松鼠間傳播的媒介可能是虱或蚤,但使人受染的途徑尚不明確。
(二)傳播途徑 體虱是傳播本病的主要媒介,頭虱和陰虱雖也可作為媒介,但意義不。蜱主要在動物間傳播普氏立克次體,是否可傳播于人有待進一步研究。
體虱專吸人血,在適宜溫度下行動活躍,易在人群中散布,當患者高熱時即迅速逃離而另覓新主。受染體虱的唾液中并不含有立克次體,但當吮吸人血時同時排泄含病原體的糞便于皮膚上,此時立克次體可通過穿刺或抓痕處而進入體內。有時人因抓癢而將虱壓碎,則虱體的病原體也可經抓破處而接種于皮膚內。干虱糞中的病原體可成為氣溶膠而被吸入呼吸道中,或由眼結膜進入體內而發生感染,實驗室工作人員易發生氣溶膠感染。有將虱咬碎壞習慣者,可因立克次體透過口腔粘膜而受染,通過尸檢或輸血而發病的機會極少。
虱吮吸患者血液時將病原體吸入胃腸道,立克次體即侵入虱腸壁上皮細胞內,4~5天后細胞因腫脹過甚而破裂,于是量立克次體進入腸腔,并隨虱糞排出體外。一般在受染后7~10天也可延長至3周以上,虱本身也因感染所致的腸阻塞而死亡。虱體內的立克次體并不經卵傳代。虱離高熱病人及死亡者而趨健康人,因而有利于本病的傳播。
迄今為止,以病人為傳染源,體虱為傳播媒介這一“人-虱-人”的傳播方式,仍是本病流行病學的基本概念。
(三)易感者 各年齡組對本病均具高度易感性,15歲以下的兒童得本病時病情較輕。據國內一些地區的報道,輕型或不典型病例并不少見,一次得病后有相當持久的免疫力,偶可再次感染發病。除復發型斑疹傷寒外,復發(短期內)極少見。
本病的流行以冬春季為多見,因氣候寒冷,衣著較厚,且少換洗,故有利于虱的寄生和繁殖。本病以往較多發生于寒冷地區,但近年來熱帶如非洲等地有較多病例報道。
【臨床表現】
一般可分為典型和輕型兩種,另有復發型斑疹傷寒。
(一)典型 潛伏期5~21天,平均為10~12天。少數患者有2~3日的前驅癥狀,如疲乏、頭痛、頭暈、畏寒、低熱等。多起病急驟,伴寒戰、劇烈持久頭痛、周身肌肉疼痛、眼結膜及臉部充血等。
1.發熱 體溫于第2~4天即達高峰(39~40℃以上),第1周呈稽留型,第2周起有弛張趨勢。熱程通常為14~18日,熱度于2~4天內迅速退至正常。近年來報告的病例中,其熱型多為弛張或不規則,可能與抗生素的應用有關。
2.皮疹 為重要體征,見于80%以上的病例,于病程第4~6天出現,初見于胸、背、腋窩、上臂兩側等處,一天內迅速發展至全身。面部通常無疹,下肢皮疹也較少。疹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約2~4mm,初為鮮紅色斑丘疹,按之退色,繼轉為暗紅色或瘀點樣。皮疹于5~7天消退,瘀點樣疹可持續1~2周,遺有棕黃色斑或有脫屑。
3.神經系癥狀 明顯,且很早出現,表現為驚恐、興奮、劇烈頭痛,發病時可伴神志遲鈍、譫妄,偶有腦膜刺激征、肌肉和舌震顫、昏迷、小便失禁、吞咽困難、聽力減退等。
4.心血管系癥狀 心率增速與體溫升高一般成正比,有中毒性心肌炎時可出現奔馬律、心律失常等。休克或低血壓乃失水、微循環障礙、心血管及腎上腺功能減退等的綜合后果。
其他癥狀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惡心、嘔吐、納減、便秘、腹脹等,偶有黃疸、發紺、腎功能減退。脾多輕度腫,部分病例有肝腫。
體溫下降后除嚴重患者的神經癥狀外,各種癥狀均見好轉,頭痛減輕、食欲恢復。
(二)輕型 國內近年來輕型病例較多見,可能與人群免疫水平有關,其特點為:①熱程較短(8~9日)、熱度較低(39℃左右);②毒血癥狀較輕,但仍有明顯周身疼痛;③皮疹呈充血性斑丘疹,見于胸、腹部,無疹者也占一定比例;④神經系癥狀輕,持續時間短,主要表現為頭痛、興奮等;⑤肝脾腫不多見。
(三)復發型斑疹傷寒 也稱Brill-Zinsser病,國外多見于東歐及東歐人民移居美國者,國內很少有本病報道。主要臨床表現可歸納為:①呈輕型經過,毒血癥癥狀及中樞神經系癥狀較輕;②呈弛張熱,熱程7~11日;③無皮疹,或僅有稀少斑丘疹;④散發,無季節性,年齡組發病率明顯較高。
【并發癥】
支氣管肺炎是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常見并發癥,其他尚有中耳炎、腮腺炎、心內膜炎、腦膜腦炎等,偶見趾、指、陰囊、耳垂、鼻尖等壞死或壞疽,以及走馬疽,胃腸道出血、胸膜炎、流產、急性腎炎等。輕型病例和復發型斑疹傷寒很少有并發癥。
【輔助檢查】
(一)血尿常規 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范圍內,約1/4在1萬/mm3以上,少數低于5000/mm3.血小板數一般下降,嗜酸粒細胞顯著減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見,偶有紅、白細胞及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