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醫學心理學第四節 情感障礙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現實的過程中,對事物采取各種不同的態度,產生各種不同的內心體驗,如喜悅.悲傷.驚恐.憤怒.不滿.欣賞.同情.失望等。稱為情感(affect)。情感的性質與個體的生理需要能否獲得滿足有關。在沙漠中沒有水喝所產生的緊張不安的感覺,就是因為人體對水的需要未能滿足的緣故。滿足了就會產生愉快舒適的體驗。同機體的基本生理需要或本能活動(如饑、渴、性活動)有關的內心體驗,多伴有比較明顯的軀體方面的變化,稱為情緒(emotion)。情感或情緒的產生及其強度則由個體的認知評價所決定。人在動物園里看到野獸不感到害怕,如在森林中見到野獸則立即感到驚恐,準備逃走。這是因為認知評價不同。在森林中人們認識到現實的危險是產生驚恐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和不同的應對能力。因此,對同一事物,不同的個體可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面臨威脅或某種阻礙,焦慮人格容易產生緊張不安、恐懼的情感體驗;但在另外一些人,認為這些威脅或阻礙很小,自信有能力克服,就會精神振奮或產生憤怒,以排除威脅或阻礙。

  人的情感過程與其他心理過程密切相關。例如,情感可影響感知的清晰性。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性、記憶的保存和再現以及思維的速度和指向等。情感高漲時思維敏捷、智力活動增強、動作增多;反之,情感低落時思維遲鈍、智力操作困難、動作減少或增多。情感活動常伴明顯的植物性神經功能變化,特別是呼吸與循環的變化。如驚恐時,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表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豎毛、皮膚血管收縮以及皮膚呈雞皮樣變化等現象。

  持久的情緒基調會影響人們的內心體驗和行為,這稱為心境(mood)。心境好壞同客觀發生的事件以及自身感覺如何是密切相關的。健康不佳,自身感覺不良,心境亦不愉快。親人去世,悲哀往往長時間占據了心境。暴發性的、強烈而短促的情緒反應,如暴怒、恐怖、絕望、狂喜等,稱為“激情”。正常人久別重逢時的狂喜,稱為“生理性激情”。癲癇、腦外傷或其他器質性疾病時出現暴怒乃至殺人,則稱為“病理性激情”往往有意識模糊。

  由于情感是一種內心體驗,具有流動、變化性質,其差別多得不可勝數,因此難于描述和分類。通常分為:①心境障礙或病理優勢情感:焦慮、恐懼、抑郁、欣快。②情感反應異常:指對客觀刺激發生情感反應的速度、強度與持久性方面的異常,如易激惹性、情感暴發、情感脆弱、病理性激情等。③情感統一性異常:指情感體驗的矛盾性.、與刺激的不協調、倒錯以情感淡漠等。本節僅以最常見的幾種情感障礙作重點討論。

  專欄23-1 心理學中有關情緒和情感的定義

  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對生存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反映。被反映的事物除了自身的某種性質和特點而外,它與主體之間還存在著各種關系和聯系。實質上這種關系和聯系也是一種客觀存在。

  人在反映各種事物的同時,也會對主、客體之間的種種關系有所體驗反應,這些體驗和反應就是人的情緒和情感。

  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無論就程度上還是性質上都有許多差別。有的事物對人有益,有的事物對人有害;有的益于害;有的害益;有的此時有益,彼時有害;有的恰恰相反。所以,事物的不同和變化導致主、客關系的差異和變化,造成人的體驗和反應的區別。這就是人產生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情緒與情感的客觀原因。

  人在反映各種客觀關系時,對于這些關系往往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解的理解和認識過程,或者說有著理解和認識水平上的差異。同一個人對同一類客觀關系的理解可以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為此,情緒和情感也就往往發生性質或程度上的變化。另外,同一種關系可以被不同的人作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不同的人那里可以引起不同性質和程度的體驗。這就是情緒、情感千差萬別的主觀認識原因。

  在主體方面影響情緒和情感的因素還不只是理解和認識上差異,主體的生理狀態同樣對情緒和情感的發生與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最明顯的事例就是疾病狀態下的人,往往有著較強的情緒反映。健康人不能體驗到或體驗很淡漠的客觀刺激,病人卻很動情緒。

  情緒和情感一直被心理學家看作不易把握和難以研究的對象,其中的原因很多,除了客觀指標很難確定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它們的多變和性質的復雜。盡管如此,在心理學中關于這一部分的內容并沒有被心理學家忽略。一方面是因為情緒和情感以各種心理歷程確實起重要作用;另外,情緒和情感雖然是多變的和復雜的,但仍有一定規律可循。甚至對于不同性質的情緒和情感表現,人們仍然可以概括出一般的特點來。在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就是情緒和情感的兩極性。

  前面我們說過,客觀事物對人的關系雖然復雜,但相對于人的生存發展來說卻只有兩類,一是有利的,一是有害的。如果反這種特點用圖來表示,那就恰似一個數軸(圖23-3)。一個方向用“+”號表示有利的關系,另一個方面用“-”表示有害的關系。利與害的程度則由離開0點的距離表示。當然,用一個數軸表示人與事物的客觀關系顯然是簡單化了,然而作為一種比喻應當是允許的。

圖23-3主.客體關系的性質和程度

  正是由于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兩極性才導致人類情緒和情感的兩極性。

  翻開心理學史,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學家們曾把情緒和情感分為若干種,從兩三種到十幾種不等,意見紛紜,各有所見。直到馮特提出情緒的三維論,即把情緒分為愉快-不愉快;緊張-松弛;興奮-抑制的理論為止,似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意見近乎一致。但是,幾乎是在同一時代,他的學生鐵欽納便提出了反對意見,鐵欽納認為馮特的三維理論是不合邏輯的。他說除了愉快和不愉快之外,其它兩種對情緒的描述是不確切的,特別是緊張-松弛,這只是“肌肉的態度(musculer attitudes)為此,情緒只有愉快和不愉快兩種……至于”略覺愉快“.”不適意“和”不可忍受“等等,只是處在愉快和不愉快之間的體驗。

  在中國也曾有人把情緒分為“六情”,認為喜、怒、哀、樂、愛、惡是人類的基本情緒和情感。雖然沒有最后概括出兩極性來,但這六種情緒都是成對出現的。

  達爾文曾研究了人和動物情緒的外在表現,認為表情具有對立性原則,凡是相反的情緒都有相反的面部表情。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人的情緒或者叫做對客觀關系的體驗是按兩個方向進行的,這與客觀關系性質的兩極性保持著一致性原則,這是一般精神正常的人都具有的特點。

  情緒的發生除了與客觀關系的性質有關以外,還與人的認識有關。人的認識水平或者叫做對客觀關系的理解水平是有很差異的,從不理解到充分理解之間也是一個連續過程。為此,我們也可以用一個類似數軸的圖表加以表示。只是這個數軸上的數量,也和前面繪制的那個數軸一樣,不是精確的,只有比喻性質(圖23-4)

  對于認識與理解水平可以影響情緒性質的問題,有很多心理學家作過專門的研究并給出肯定的結論,一是認為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可以決定情緒的性質,如阿諾德的情緒認知起源說就是這一類;另一些心理學家特別強調人對自身生理狀態的理解可以決定情緒的性質與類型,如沙赫特爾(S.Schachter)的認知生理學說和辛格(singer)的情緒認知理論均屬這一類。

  圖23-4情緒發生的認識水平(理解水平)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