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前面說過,情緒和外部刺激、認知及主體生理狀態有關。但是,只強調認知也是不全面的。所以我們這里所說的“認知因素”,絕非認知決定論。
人的生理狀態,即影響人的情緒活動的生理因素,絕不是象以往某些理論所只是內臟和腺體的活動,它主要是指腦,特別是腦的高級部位的活動狀態。即便是內臟與腺體的反饋信息對情緒的加強與減弱有影響,它也必須通過腦而發生作用。其實,嚴格的說,對情緒影響最的生理因素應是腦的工作狀態。
情緒的激活理論就是依據腦干網狀結構的上行激活系統對皮層的不同影響可以導致不同、程度的情緒而提出來的。這種理論有充分的實驗根據。當然,情緒的性質并不由此而決定。如果我們把上行激活系統對皮層的激活水平劃分成等級,或者說把皮層的活動水平分成等級,那就等于把人的意識清醒狀態分成若干等級。這一點實際上在臨床醫學和心理學中早已被人們所接受,例如“深度昏迷”和“意識清醒”等概念早就被應用了。假如我們把影響情緒活動的這一因素也用一個類似數軸的圖給以表達,那么,我們又可以看到另外一種情景。圖23-3中表示的意思,雖然也是比喻性的,但我們可以把零點叫做“意識閾”,對于“意識閾”以下的狀態,可以稱為“特殊意識狀態”。在另外的專欄中我們要討論的“夢”,就是發生在這種特殊意識狀態下的思維活動,而夢中的情緒,也就是在這種特殊意識狀態下的情緒,這一點將留在后面分析。
圖23-5立體坐標圖
X軸:主、客關系的性質(或情緒兩極性)
Y軸:主體的生理狀態(或皮層狀態或意識水平)
Z軸:主體的認識水平(或理解水平)
至此,如果我們要對情緒和情感下一個完整的定義,我們就可以說,情緒和情感是處于特定生理狀態下的主體對主、客關系的理解與體驗。這里,實際上又是一個三維度的定義,是一個與人的本質屬性相一致的三維度定義。我們用一個圖來表示,就是下面的一個主體坐標圖(圖23-5)
任何一種具體情緒活動都可以在這一立體坐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情緒a,可以是這樣一種情緒,它由略有利的主、客關系引起而且對這一關系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這一切都發生在意識比較清醒的背景上。這樣,我們又可以把情緒寫成這樣的公式:E=f(X.Y.Z)。
以上,是我們對情緒本身所進行的概括和描述。是企圖對情緒有個一般的理解,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或者具體的研究工作中,人們總是側重某一具體的特征。有的是強調情緒的歷程,有的強調情緒的作用,有的則是強調情緒的機制。然而,只有對情緒有了正確的一般性理解,才能保證具體分析和研究情緒問題時不走向片面。
(郭念峰)
一、焦慮
人們對環境中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和災禍的威脅或者要作出重努力的情況進行適應時,主觀上出現緊張和一種不愉快的期待,這種情感就是“焦慮”(anxiety)。換言之,焦慮是指一種內心緊張,預感到似乎即將發生不幸時的心境。當其程度嚴重時,則變為驚恐(panic state)。焦慮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幾乎人人都有過焦慮的經驗。人們在考試前、即將登臺演講或表演,會見重要人物,都常有焦慮的體驗。焦慮使人不快,常驅使人避開引起焦慮的事物。因此,從心理學上看,焦慮具有保護性意義。但過度的、無端的焦慮則被視為是一個醫學問題。
焦慮表現有三組癥狀:①緊張不安和憂慮的心境,②伴發的心理癥狀。如注意困難、記憶不良、對聲敏感和易激惹。③伴發的軀體癥狀。交感神經系統活動亢進導致血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肝糖原分解、血壓升高、心跳過速、胸悶、吸氣困難、過度呼吸、骨骼肌緊張、頭痛、顫抖、口干、兩手濕冷;副交感性癥狀如多尿、腸蠕動加快、腹瀉乃至小便不自主排出、毛發豎起等也可能同時出現。
焦慮時的各種軀體癥狀都可成為求診的申訴。如焦慮時心悸可能找心臟科醫生;呼吸困難時去找肺科醫生;胃不適、吞咽困難時去找消化科醫生;頭痛、手足發麻去找神經科醫生等等。因此,認識焦慮有重要臨床意義。
以過度焦慮為突發癥狀的病理心理狀態,臨床上稱為焦慮癥。有兩種類型:
1.驚恐發作( panic attacks),亦稱為急性焦慮發作。患者突然發生強烈不適,可有胸悶、氣透不過來的感覺、心悸、出汗、胃不適、顫抖、手足發麻、瀕死感、要發瘋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發作約一刻鐘左右。發作可無明顯原因或無特殊情境。還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擁擠人群、商店、公共車輛中發作。后者稱為廣場恐怖癥伴發驚恐發作(agoraphobia with panic attacks)。
例,女,26歲,一年前被毒蛇咬傷左腿,當時劇烈腫痛、心慌、神志不清、經搶救恢復。但此后經常發生心中恐懼、胸悶、氣透不過來、手腳發麻、身體搖晃發抖,有“就要死亡的感覺”,每日發作1~2次,每次約一刻鐘自行緩解。見到繩子、帶子一類的東西也會誘發發作。
2.廣泛性焦慮癥(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表現為廣泛而持久的焦慮。程度比急性焦慮輕,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常訴額、枕頭痛、失眠易緊張、不能放松、易驚跳、有出汗、心跳、口干、頭昏、喉部梗塞感等。檢查可見焦慮面容、肢端震顫、腱反射活躍、心動過速或瞳孔擴等。
由于焦慮還可見于其他疾病,故應避免混淆。如低糖血癥、甲亢等可有類似焦慮征象。藥癮撤藥癥狀亦可被誤認為焦慮癥。焦慮亦可為腦器質性病變的早期癥狀或與抑郁癥一起出現。焦慮癥亦可被誤診為神經衰弱與癔癥,或被誤診為心臟病等軀體疾病。
引起焦慮的常見誘因是導致沖突的情境或事件。個體感到自己的應對能力不能適應客觀情勢的要求時,焦慮就迅速產生。焦慮亦能形成條件反射。個體的焦慮素質是產生焦慮的基礎。有些焦慮性人格者從童年起就比別人膽怯、易緊張、自信不足,發生焦慮的傾向特別顯著。由于焦慮的人過分緊張、戒備,對事件的意義常發生歪曲的判斷,因此,解釋病情時應避免加劇焦慮,多采取鼓勵和必要的保證是有益的。不適當的過度檢查也會加劇焦慮,甚至引起疑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