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08主管中藥師基礎知識中藥學復習資料(三)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5頁


一、概論
【含義】  凡藥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藥性大多寒涼,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性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表邪已解、內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熱、濕熱瀉痢、溫毒發斑、癰腫瘡毒、陰虛潮熱等。
【分類】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用之別,習慣將本章藥物分為五類。
清熱藥的分類及其特點
分   類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熱瀉火藥 甘寒
或苦寒 清氣分熱 外感熱病氣分高熱證,以及肺熱、胃火、肝火、心火等臟腑火熱證等。
清熱燥濕藥 苦寒 清熱燥濕
兼以清熱瀉火 外感或內傷之濕熱火毒諸證,如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以及諸臟腑火熱證。
清熱涼血藥 苦甘寒
或咸寒 主入血分,清熱涼血,
兼以滋潤、活血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譫語,以及火熱內生之血熱妄行諸證
清熱解毒藥 苦寒
或辛寒
甘寒 清解熱毒 主治外感或內生實熱火毒諸證,如癰瘡腫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肺癰、腸癰、熱毒瀉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等
清虛熱藥 苦咸甘寒
多入肝腎經 清虛熱、退骨蒸,
兼涼血 陰傷發熱、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

【配伍方法】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
3、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陰生津藥;
4、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使用注意】 
1、本類藥藥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慎用;
3、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不可妄投;
4、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二、清熱瀉火藥
名 稱 性 能 特 點 功  效 應 用 使 用 注 意


膏 生用清泄與透達并具,為治氣分高熱和肺胃實火之要藥。
煅后外用,收斂之中又兼清熱之性,可治瘡瘍不斂及濕疹等。 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煅用:收斂生肌,收濕止血 溫熱病氣分實熱;肺熱喘咳;胃火牙痛、頭痛、消渴證;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大寒傷胃

母 苦寒清泄,甘寒滋潤,清熱之力稍遜石膏,擅長滋陰潤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熱而滋潤。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熱病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 寒潤滑腸


粉  清熱生津,
清肺潤燥,
消腫排膿。  苦寒
孕婦忌服
反烏頭
梔 
子 苦寒降泄清利,
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導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熱病心煩;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 苦寒滑腸
 


草  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  

根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排膿,利尿  


葉 清熱除煩,利尿  
決明
子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不宜久煎
谷精草 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1、 石膏、知母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