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社會心理學理論
一、A型題
1.關于符號互動理論下列哪項不正確
A.符號互動理論重視與強調事物的意義、符號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B.始于20世紀30年代,源于美國學者詹姆斯和米德
C.最早使用符號互動術語的是布魯默
D.戈夫曼是符號互動論現(xiàn)代主要代表人物
E.可分為芝加哥學派(威因斯坦)和艾奧瓦學派(庫利)
正確答案:E 解題思路:符號互動論是主張在與他人處于互動關系的個體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理論派別,特別重視與強調事物的意義、符號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源于美國學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紀30年代。最早使用符號互動術語的是布魯默。有學者把符號互動論分為兩派,一是芝加哥學派(布魯默、庫利、米德、杜威等),另一是艾奧瓦學派(庫恩、威因斯坦等),但并未得到公認。戈夫曼是符號互動論現(xiàn)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2.如果一個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該情況屬于
A.角色期望
B.角色沖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斷
E.角色失敗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社會角色理論認為,每個人在社會關系系統(tǒng)中處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圍的人也總要按照社會角色的一般模式對他的態(tài)度、行為提出種種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這就叫做"角色期望"。角色沖突,指個體在不同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與角色,如果它們互不相容,出現(xiàn)矛盾,個體在心理上感到的沖突是角色沖突。既有角色間的沖突,也有角色內沖突。角色不清,指個體對其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楚,或者公眾對社會變遷期間出現(xiàn)的新角色認識不清,還未能形成對這一新角色的社會期待,也會造成角色不清。個體在角色不清時往往會產生應激與不滿足感。角色中斷,指由于各種原因使個體的角色扮演發(fā)生中途間斷的現(xiàn)象。角色失敗,指這是最嚴重的角色失調,角色承擔者不得不退出舞臺,放棄原有角色。
3.下列關于社會行為哪項不正確
A.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生活發(fā)生影響的行為
B.社會行為及其發(fā)展取決于個體及其所處情況的狀況
C.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屬于社會行為
D.群體的決策行為屬于社會行為
E.社會行為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fā)產生的,并互有影響的主題反應
正確答案:E 解題思路:社會行為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生活發(fā)生影響的行為,它包括群體的決策行為、建設性及破壞性行為,以及人與人之間合作與競爭等。社會行為及其發(fā)展取決于個體及其所處情境的狀況。
4.下列關于社會心理哪項正確
A.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的起源
B.社會心理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tài)
C.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屬于社會心理
D.群體的決策屬于社會心理
E.社會心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fā)產生的、并互有影響的主題反應
正確答案:E 解題思路:社會心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fā)產生的,并互有影響的主體反應。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即由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的心理活動。社會心理活動不僅與個體所處的即時情境有關,而且與其過去形成的經驗以及個體的人格特征有密切關系。
5.關于社會學習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代表人物是NEMiller
B.社會學習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主動學習他人言行的現(xiàn)象
C.提出觀察學習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
D.強調他人強化與直接強化過程
E.該理論是以觀察一學習的觀點為基礎的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社會學習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班杜拉(ABandmra)和沃爾特斯(RHWalters)等人發(fā)展起來的,試圖用行為主義解釋人們社會行為的學說。這種理論以刺激一反應的觀點為基礎,并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擴大探討社會環(huán)境如何影響人產生某些習得行為,認為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在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通過對示范行為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通過或加以改變的。觀察學習包括四個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在動機過程中包括外部強化、間接強化與自我強化。在社會學習論中,強調間接強化和自我強化的作用,用以解釋許多社會行為的學習。
二、B型題
(6-9題共用備選答案)
A.角色期望
B.鏡像自我
C.自我概念
D.角色采擇
E.角色失調
答案 A B C D E 6.人們通過觀察或想象,依據別人對自己的表情、態(tài)度來認識自己的形象屬于
答案 A B C D E 7.人們按照社會角色的一般模式對他的態(tài)度、行為提出種種合乎身份的要求屬于
答案 A B C D E 8.人們按照別人的期望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并塑造自己,此被稱為
答案 A B C D E 9.個體在角色扮演中產生矛盾、障礙,甚至遭遇失效,稱為
正確答案:6.B,7.A,8.D,9.E 解題思路:(4)社會角色理論認為,每個人在社會關系系統(tǒng)中處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圍的人也總要按照社會角色的一般模式對他的態(tài)度、行為提出種種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這就叫做"角色期望"。一個人的態(tài)度、行為如果偏離了角色期望,就可能引起周圍人的異議或反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通過觀察或想象依據別人對自己的表情、態(tài)度等出現(xiàn)"鏡像自我",即把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當作鏡子來認識自己的形象,從而形成"自我概念"。人會按照別人的期望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與塑造自己,這就叫做"角色采擇"。個體在角色扮演中產生矛盾、障礙,甚至遭遇失效,稱為角色失調。(5~8題共用備選答案)
(10-13題共用備選答案)
A.7.6~9.5m
B.3.6~7.6m
C.1.2~3.6m
D.0.5~1.2m
E.0~0.5m
答案 A B C D E 10.彼此認識的人的交往距離,許多商業(yè)交往多為這個距離
答案 A B C D E 11.在正式場合,演講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際距離常為
答案 A B C D E 12.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常傳遞大量體語信息
答案 A B C D E 13.親人、夫妻之間的距離,雙方可感到對方的氣味、呼吸等私密性感覺刺激
正確答案:10.C,11.B,12.D,13.E 解題思路:(4)人際距離指人體與他人溝通與交往時雙方的空間距離。由于人們的關系不同,人際距離因而不同。公眾距離(3.6~7.6m)在正式場合,演講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際距離,此時溝通往往是單向的。社交距離(1.2~3.6m)是彼此認識的人們的交往距離,許多商業(yè)交往多發(fā)生在這個距離上。個人距離(0.5~1.2m)是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此時,人們說話溫柔,接受大量肢體語言信息。親密距離(0~0.5m)這是親人、夫妻之間的距離。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感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