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中國法院對專利權司法保護的新措施

發布時間:2010-01-20 共7頁


  五、關于中止審理問題 
  專利侵權糾紛案件受理后,被告經常采用的一種抗辯手段是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宣告原告專利權無效的請求。此時,人民法院是中止訴訟,等待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有關確權的決定后再行恢復審理,還是根據案件事實和證據逕行作出判決,需要有統一的標準。1992年12月29日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對此作出了規定。該“解答”針對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利穩定性程度的不同以及被告提出無效宣告請求時間的不同,分別幾種情況對中止審理問題作出規定,大致原則是:對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被告在答辯期內提出無效請求的,法院應當中止訴訟,在答辯期后提出的,可以不中止訴訟;對于發明專利和經復審委審查維持專利權的實用新型專利,被告在答辯期內提出無效請求的,法院一般不中止訴訟。 
  幾年來的司法實踐表明,在涉及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的侵權訴訟中,被告在答辯期內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的情況非常普遍,導致大量案件處于中止審理狀態。其中有些案件的被告明顯出于拖延訴訟的目的而提出無效宣告請求,法院一律中止訴訟使其規避法律的目的得以實現,對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非常不利。//收集/過多的訴訟中止,也使案件審理期限延長,造成訴訟成本的浪費,而且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長時間得不到解決,也不利于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進一步鼓勵科技創新。不少法院的同志提出,上述司法解釋的總體原則應予肯定,在今后的審判實踐中可繼續實行;但對中止的規定也應當具有相對的靈活性,有特殊情況的,可由受理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中止審理。針對上述情況,結合專利法增加規定的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制度,規定二在原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對中止審理問題作了較為靈活的規定。 
  首先,為了盡量避免中止訴訟,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規定二第八條鼓勵專利權人充分運用檢索報告作為證明其權利穩定性的手段,要求其在起訴時即出具檢索報告;就被告而言,如欲請求中止訴訟,則應當在答辯期內提出宣告無效請求。該兩項規定與第九、十條相呼應。應當指出的是,第八條的兩款規定是從維護原被告的訴訟權利,減少訴訟環節、減輕訴累出發,對當事人參加訴訟所作的鼓勵和引導,并不意味著出具檢索報告是原告起訴的條件,或者被告在答辯期內未提出宣告無效請求的就不能請求中止訴訟。 
  其次,根據第九條的規定,對于侵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無效請求的,原則上應當中止訴訟,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中止訴訟,由受理法院根據原告出具的檢索報告對專利性所作評價的情況,或者被告所提供證據的有關情況作出是否中止審理的決定。該規定列舉了可以不中止訴訟的三種情況:1、原告出具的檢索報告未發現導致實用新型專利喪失新穎性、創造性的技術文獻的;2、被告提供的證據足以證明其使用的技術已經公知的;//收集/3、被告請求宣告該項專利權無效所提供的證據或者依據的理由明顯不充分的。第一種情況僅限于實用新型專利權侵權糾紛案件。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檢索報告,一般是通過檢索大量技術文獻,對被檢索專利是否喪失專利性進行評價,并不對該專利是否具有專利性作出肯定性評價。因此,如果檢索報告未作出否定性評價,則說明原告的實用新型專利權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即使被告在答辯期內提出了無效宣告請求,法院也可以不中止審理。就被告而言,如果其以公知技術進行抗辯,并且提供了足夠證據足以證明該抗辯成立的,則無論原告的專利權是否有效,法院都可以直接對被告是否侵犯專利權作出認定;如果被告請求宣告原告專利權無效所提供的證據或理由明顯不充分,一方面說明其請求難以得到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說明被告很可能是為了拖延訴訟,此時,法院也可以逕行對侵權訴訟作出判決。 
  第三,在上述案件的被告于答辯期界滿后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的情況,規定二也賦予受理法院更多的選擇余地。第十條指出,被告在答辯期后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的,原則上不中止訴訟,但受理法院經審查認為有必要中止訴訟的,可以中止訴訟。在具體適用時,受理法院應當嚴格掌握審查標準,將不中止訴訟控制在個別情況下,即只有在案件情況特殊、確實有必要中止訴訟時,才可以中止。此外,關于涉及發明專利及經復審委維持專利權的實用新型專利案件的中止審理問題,規定二沿用了原司法解釋的規定,即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不中止訴訟。 
  六、關于等同原則 
  在審判實踐中,真正的“字面”侵權即完全仿制他人專利產品或者照搬他人專利方法的專利侵權行為并不多見,常見的是構成等同的侵權行為。不少不法行為人對他人的產品和方法專利及專利文件加以研究,對權利要求中的某些技術特征,以該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未經創造性智力勞動能夠聯想到的技術手段,對專利技術方案加以簡單的替換或者變換,即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制造、銷售侵權產品等或者使用侵權方法,以達到只有專利方能達到的發明目的、優點或者積極效果。由此在國際、國內的司法對策中,專利侵權行為認定的等同原則應運而生。 
  最高人民法院為了使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全面、切實的保護,使人民法院在認定等同侵權行為時有明確依據,在規定二第十七條中規定了專利侵權判斷的等同原則,第一次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將等同原則明確為專利侵權判定的一項司法原則。該規定對專利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進行了解釋,提出該條所稱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是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書中明確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征所確定的范圍為準,也包括與該必要技術特征相等同的特征所確定的范圍。根據上述解釋,所謂等同是指與必要技術特征相等同的技術特征,而非該專利權利要求的等同物。此外,規定二還對等同特征的含義作了說明,即等同特征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二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也就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是顯而易見的。該兩項條件的規定,與其他國家以及國際條約的相關規定是一致的。 
  應當指出,等同原則的適用與案件所涉及的具體技術方案等實際情況直接相關,難以劃定統一的標準,//收集/因此該規定對等同原則只作了原則性規定,專利等同侵權行為還必須由受訴人民法院的法官依照程序精心判斷。這正像一位資深的德國專利法官在與我國同行討論相關問題時說的“重要的不在于條文表述上的完美,而是每位法官根據這一原則對每一個等同侵權行為的準確判斷。”當然,最高人民法院將在今后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指導與監督,并不斷對該項規定進行充實和完善。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