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5頁
第四節無權代理
一、無權代理的概念、類型和特征
(一)無權代理的概念
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不具有代理權而以他人名義實施代理行為。無權代理不具備代理的實質特征,即欠缺代理權,但具備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征。在民法理論中,無權代理分為廣義的無權代理和狹義的無權代理,廣義的無權代理包括表見代理,而狹義的無權代理不包括表見代理。
(二)無權代理的類型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的規定,無權代理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沒有代理權的代理即當事人在實施代理行為時,根本未獲得被代理人的授權。
2.超越代理權的代理即代理人雖然有被代理人的授權,但其實施的代理行為,不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內,而是超越了被代理人的授權。其超越代理權所實施的代理行為構成無權代理。
3.代理權已終止后的代理即代理人獲得了被代理人的授權但代理授權所規定的代理期限屆滿后,代理人繼續實施代理行為,其超過代理權存續期限所為的代理行為,構成無權代理。
(三)無權代理的特征
(1)行為人以他人的名義獨立對第三人為意思表示,其行為符合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征。
(2)行為人不具有代理權。這是無權代理的本質特征。
(3)無權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是不確定的,并非絕對不能產生代理的法律后果。由于無權代理的行為未必一定對本人或相對人不利,同時為了維護交易的安全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在一定的條件下,承認無權代理產生代理的法律效果,如經過追認的狹義無權代理、表見代理。
二、無權代理的法律效果
(一)因被代理人的追認而產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行為有追認權,通過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可使無權代理行為中所欠缺的代理權得到補足,轉化為有權代理,發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P>
被代理人追認權的行使,有明示和默示兩種方式。所謂明示的方式,指被代理人以明確的意思表示對無權代理行為給予承認。所謂默示的方式,是指被代理人雖沒有明確表示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但以特定的行為,如實際履行無權代理行為所產生的義務或實際接受享有無權代理所產生的權利,視為默視承認無權代理行為。還有根據《民法通則》第66條的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币脖徽J為是默視行為的一種方式。
(二)因被代理人的拒絕而對被代理人不發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無權代理行為發生后,被代理人享有追認或拒絕追認的選擇權,代理行為處于效力未定的狀態。如果被代理人明確表示拒絕追認或在催告期內不作出追認的表示,就可視為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不發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無權代理不發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時,并非不發生任何法律效果。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的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笨梢姡跓o權代理未獲被代理人追認時,無權代理人應對第三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第三人明知代理人屬于無權代理,仍與其實施民事行為的,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要與無權代理人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三)無權代理中第三人的催告權與撤消權
在無權代理中,法律為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賦予其追認權與拒絕權,同時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賦予其催告權與撤消權。
1.催告權催告權是指在無權代理中,第三人有權向被代理人發出催告通知,要求其在一定的合理期限內答復是否承認無權代理行為,如超過期限本人未予答復,即視為被代理人拒絕承認,被代理人也就喪失追認權。
2.撤消權撤消權是指第三人有權在被代理人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之前撤消其與無權代理人所為的意思表示。第三人一旦行使撤消權,被代理人就不能再行使追認權。行使撤消權的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即不知代理人無代理權。明知代理人無代理權而仍與其為法律行為的第三人,即惡意第三人,法律無賦予其撤消權的必要,如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還要與無權代理人一起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沒有明確規定催告權和撤消權,但我國《合同法》第48條明確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消的權利。撤消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笨梢?,我國《合同法》明確規定了第三人的催告權與撤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