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植物配置方式
3.1、自然式的樹木配置方法,多選樹形或樹體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
3.1.1、孤植單株樹孤立種植,孤植樹在園林中,一是作為園林中獨立的庇蔭樹,也作觀賞用。二是單純為了構圖藝術上需要。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壇中心、小庭院的一角與山石相互成景之處。
3.1.2、叢植一個樹叢由三五株同種或異種樹木至八九株樹木不等距離的種植在一起成一整體,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求得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表現樹種的個體美。
3.1.3、群植一兩種喬木為主體,與數種喬木和灌木搭配,組成較大面積的樹木群體。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為主,具有“成林”。
3.1.4、帶植林帶組合原則與樹群一樣,以帶狀形式栽種數量很多的各種喬木、灌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旁。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3.2、規則式配植
3.2.1、行植:在規則式道路、廣場上或圍墻邊沿,呈單行或多行的,株距與行距相等的種植方法,叫作行植。
3.2.2、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網在交叉點種植樹木,株行距相等。
3.2.3、三角形種植:株行距按等邊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3.2.4、長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種變型,其特點為行距大于株距。
3.2.5、環植:按一定株距把樹木栽為圓環的一種方式,可有1 個圓環、半個圓環或多重圓環。
3.2.6、帶狀種植:用多行樹木種植或帶狀,構成防護林帶。一般采用大喬木與中、小喬木和灌木作帶狀配置。[2]
4、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4.1、對比和襯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在樹叢組合時,要特別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運用水平與垂直對比法、體形大小對比法和色彩與明暗對比法三種方法比較適合。
4.2、動勢和均衡各種植物姿態不同,有的比較規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種動勢,如松樹。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不要因此產生不平衡的狀況。
4.3、起伏和韻律韻律有兩種,一種是“嚴格韻律”;另一種是“自由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最容易體現出韻律感,但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這樣才產生節奏韻律感,盡量避免布局呆板。
4.4、層次和背景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加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
5、植物種類的選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
首先,我們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特別是在經濟和 技術條件比較薄弱的地區,尤顯重要。以地處亞熱帶地區為例,最新推薦使用的優良落葉樹種,喬木類有無患子、欒樹等。耐寒常綠樹種,喬木類有山杜英等。
其次,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例如,杜鵑、茶花、紅花繼木等喜酸性土樹種,適于PH值5.5至6.5含鐵鋁成分較多的土質。而黃楊、棕櫚、桃葉珊瑚、夾竹桃、枸杞等喜堿性土樹種,適于PH植7.5至8.5、含鈣質較多的土質;第三,要根據樹種對太陽光照的需求強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綠化使用場所第四,要根據環保的要求進行配植的樹種。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我們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柳州市工業污染比較大的城市中,在粉塵較多的工廠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懸鈴木等易于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盡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棕櫚等樹木。
第五,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樹木選擇常綠樹和柏類樹,表示烈士英雄“堅強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綠三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6、生態型造景的類型
生態型造景是按照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運用生態工程創造各種類型和結構的,能夠長期穩定共存的復層混交立體植物群落,恢復人與自然的和諧,充分發揮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類型有:
6.1、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的重要類型,多選擇觀賞價值高、多功能的園林植物,運用風景美學原理,經科學設計、合理布局,構成一個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整體,體現多單元、多層次、多景觀的生態型。觀賞型植物群落中季相變化應用最多,園林工作者在設計中應講究春花、夏葉、秋實、冬干,&考&$通過對植物的合理配置,達到四季有景。
春暖花開,許多喬灌木、花卉紛紛綻放花蕾。例如:碧桃、迎春、白玉蘭、櫻花、榆葉梅、丁香類、繡線菊類、、蠟梅、牡丹、海棠等,姹紫妍紅地點綴著繽紛的春季。到了夏季,綠蔭片片,樹種不同,葉片色彩有嫩綠、淺綠、黃綠、灰綠、深綠、墨綠等,既給人們帶來陣陣涼爽,又展現出不同的個性,夏季開花的植物有荷花、合歡、紫薇、木槿、欒樹、等等很多。秋季碩果累累,不僅增添了城市的色彩美,還增添了豐收的喜悅。而冬季對植物的觀賞焦點可以轉移到植物的枝干。如干皮為紅色或紅褐色的紅繼木、馬尾松、山桃、干皮為白色或灰白色的白樺、白皮松,毛白楊、等;干皮為綠色的竹、梧桐;等,而且北方冬天的樹掛也是極精彩的一景。當然,常綠樹在冬季仍呈現出生命的綠色,讓人們眼里永遠充滿生機。眾多優秀園林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中經過合理的配置呈現出迷人的景色,讓游人一年四季享受美妙的景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