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市建設理念的人性化與人本化
堅持人性化與人本化的城市建設理念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城市建設史所作的重要貢獻。重新回歸歷史的優良傳統,尊重人的生理與心理欲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思想將成為今后城市建設中壓倒一切的首要目標。
人性化與人本化的規劃建設強調,無論大中小城市均應具有適宜居住的空間環境與尺度,處處體現人文關懷與呵護的匠心設計。城市空間作為一種提供交流活動的場所空間,只有當特定的線索對應了人的行為規范時,設計才具有意義。后現代主義的城市環境設計與建設在發達國家城市中所受到的冷遇表明,強調大尺度的城市景觀遠不如創造宜人的有情趣的城市環境空間更受百姓的歡迎。
反思一段時期以來各地盲目地建大廣場、大草坪等貪大求洋的所謂“政府形象工程”的現象,城市政府正在調整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并重新將人文關懷作為城市建設與城市改造的原則。因此,各類城市開始將步行街、步行區等作為傾心打造的一個亮點,適合市民休閑的小公園及街坊綠地的建設也開始成為規劃師與城市建設決策者關注的內容,與此同時,注重以居住社區為單元的市民社會的物質與精神建設,建設具有親和力的居住社區,建立新穎健康的社區生活等也將成為城市政府今后日益重要的工作。
六、城市資源利用的集約化與效益化
集約化經營與效益化經營是城市資源稀缺性日趨突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城市經營的基本前提與重要內容。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在追求多元城市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城市政府將在土地開發與其他空間資源的經營中從粗放型開發向集約型開發轉化;從關心量的擴大到關心質的提高;從注重政府政績到注重城市經營的實效,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其他公共設施的建設都將在認真考慮投入與產出效益的前提下予以實施,為此注重提高城市開發建設的集約化與效益化水平與質量將是今后城市發展的主要特征。
長期以來,城市的粗放型發展以城市范圍無限制的外延擴展以及空間的無序蔓延為主要特征。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我國城鎮用地規模平均擴展了50.2%,一些城市已經超過20%。根據國際上比較合理的城市用地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1.12:1的比例,我國已經高達2.29:1.造成單位用地的平均產出遠低于國際的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在城市經營過程中以最少的土地利用容納最多的城市人口、提高城市資源的開發效益將是城市政府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因此,一方面今后工作的重點將檢討城市各類開發區的政策,杜絕城市土地資源的浪費現象;另一方面城市的地下空間開發作為城市充足的后備空間資源將得到高度的重視。可以預料,今后我國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土地在內的城市資源利用模式將發生重大的改變。
七、城市空間擴展集中化與分散化的有機結合
城市化與逆城市化是世界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兩種趨勢,反映在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上是城市空間的集中化與分散化兩種相互作用、相互交織的過程,在高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空間的演化將隨之加快,一方面集中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分散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兩種力量在不同時空內表現出不同的強弱對比,因此城市空間集中發展還是分散發展歷來成為城市空間發展中兩種思想、兩種主義爭論的焦點。我國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后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逆城市化的空間分散現象,同時城市中心區的集中程度將加劇,&考&$這對我國選擇合理的城市空間擴展模式提出了嚴峻的課題。
是否必須重復西方國家城市化與逆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空間演化集中與分散二元發展的經歷,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總結其他國家的經驗,盡力避免城市空間擴展過度集中與過度分散同時并存的空間管治措施正在成為新一輪城市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因此,解決集中與分散二元發展的矛盾將使中國的城市政府在今后更加理智地對待城市空間發展的規律,并自覺地利用這一規律合理地確定城市空間的有序漲落,使城市空間擴展的集中化與分散化有機結合。
八、城市資源分配的公平化與公開化
公平化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核心內容之一。公平地占有城市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不僅體現為時間和空間上的公平,而且也體現為代際公平和代內不同人群之間的公平。
在計劃經濟時代,建立在以結果公平為特征的平均主義基礎上的所謂“公正”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市場經濟強調效率優先的作用機制又使公平與效率的天平失衡。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并在未來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真正體現出社會公平與公正的規劃建設理念將成為保障城市社會穩定發展的大事。作為城市演化發展的一種趨勢,社會空間的分異將不可避免,城市核心區與周圍邊緣區、城市開發與城市保護、富裕階層與社會普通階層以及社會弱勢群體之間等為分配城市土地、環境以及其他資源的矛盾將日益凸現,因此,城市政府將通過提高資源分配的透明度,采取公眾展示、參與,以及市場調節與政府管治相結合等一切公開化的手段來杜絕一切暗箱操作及由此而產生的腐敗行為,不遺余力地保持城市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