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尿細菌培養 如細菌為革蘭陰性桿菌,細菌數大于100000/ml有診斷意義,小于10000/ml為污染,10000~100000/ml為可疑。如細菌為球菌,因其繁殖較慢,細菌量在1000~10000/ml即有診斷意義。在使用抗生素前應先作尿培養,如已使用抗生素則培養效果不好。采集尿標本應在外陰沖洗及消毒尿道口之后,留取中段尿,盡量取早晨第一次尿,以保證夜間尿液中細菌在膀胱內有足夠繁殖時間。細菌培養陽性,應作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選用抗生素。上述培養、鏡檢等幾種細菌學檢查,都可有假陽性和假陰性。假陽性可見于:①中段尿的收集不合標準,尿標本被污染;②尿標本在室溫放置超過l小時才接種和檢查;③接種和檢查的技術有錯誤。假陰性主要可見于:①患者在近7天內用過抗菌藥;②尿液在膀胱內停留不足6小時,細菌沒有足夠的時間繁殖;③收集中段尿時,消毒藥不慎混入尿標本內。如能除外上述假陰性因素,尿多次培養均陰性,則可認為不是尿路感染。
(四) 尿細胞計數 對臨床表現不典型,普通尿常規檢查無明顯異常,尿細菌多次均陰性者,可用尿細胞計數法輔助診斷,方法多種,1小時法較簡便,陽性標準為白細胞大于30萬/h,小于20萬/h為陰性,20萬~30萬/h為可疑,應結合臨床并綜合其他資料作出診斷。
(五) 尿路感染的定位診斷 真性細菌尿只表明有尿路感染存在,但感染在上尿路 (腎盂腎炎) 或下尿路 (膀胱炎),則需作定位診斷。尿路感染的定位有下述方法:①膀胱沖洗后尿培養法:目前本法已代替有損傷而痛苦的輸尿管導管法作定位。后者準確性高;前者雖稍遜,其準確性亦超過90%;②免疫熒光技術檢查尿沉渣中抗體包裹細菌 (ACB):因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并不理想,現認為臨床上鑒別某一具體患者是上或下尿路感染,并無重要價值;③其他:尿滲透壓;尿內 2微球蛋白排出量和白細胞管型等實驗室檢查對定位診斷有一定意義。綜上所述,目前還沒有一種令人滿意的實驗室定位方法。臨床上如患者全身感染性癥狀較明顯,發熱>38℃,有明顯的肋脊角疼痛和壓痛、叩痛,血白細胞增加者,可診斷為腎盂腎炎。此外,致病菌為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較少見致病菌和復雜性尿感,應多考慮腎盂腎炎的可能。但要知道,不少腎盂腎炎并沒有上述的典型臨床表現,故臨床上,外表上看來健康的婦女,以下尿路癥狀群為主訴者,可先給3天抗菌療法,如能治愈,則常為膀胱炎,如復發,則多為腎盂腎炎。
(六) 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總數升高,因感染程度及機體反應不同,白細胞升高程度可從輕度到重度。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可增高,有時可見到中毒顆粒。
五、診斷
有上述全身及局部的臨床表現,尿液檢查及尿細菌學檢查陽性,可明確診斷。
六、鑒別診斷
(一) 全身性感染疾病 有些尿路感染的局部癥狀不明顯,而全身急性感染癥狀較突出,易誤診為流行性感冒、瘧疾、敗血癥、傷寒等發熱性疾病。如能詳細詢問病史,注意尿感的下尿路癥狀及腎區叩痛,并作尿沉渣和細菌學檢查,不難鑒別。
(二) 慢性腎盂腎炎 需與反復發作尿感作鑒別診斷,目前認為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局灶粗糙的腎皮質瘢痕,伴有相應的腎盞變形者,才能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否則尿路感染病史雖長,亦不能診斷為本病。本病常有一般慢性間質性腎炎表現,并有間歇的尿路感染發作病史,在尿路無復雜情況時,極少發生慢性。腎盂腎炎,尿路有功能性或器質性梗阻時,才會發生。尿路功能性梗阻常見于膀胱-輸尿管反流,而器質性者多見于腎結石等。
(三) 腎結核 本病尿頻、尿急、尿痛更突出,一般抗菌藥物治療無效,晨尿培養結核桿菌陽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桿菌,而普通細菌培養為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血清結核菌抗體測定陽性。靜脈腎盂造影可發現腎結核病灶X線征,部分患者可有肺、附睪等腎外結核,可資鑒別。但要注意腎結核常可與尿感并存。尿感經抗菌藥物治療后,仍殘留有尿路感染癥狀或尿沉渣異常者,應高度注意腎結核的可能性。
(四) 尿道綜合征 患者雖有尿頻、尿急、尿痛,但多次檢查均無真性細菌尿,可資鑒別。尿道綜合征分為:①感染性尿道綜合征:占約75%,患者有白細胞尿,是由致病的微生物引起,如衣原體、支原體感染等;②非感染性尿道綜合征:約占25%,無白細胞尿,病原體檢查亦陰性,其病因未明,有人認為可能是焦慮性精神狀態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