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感染與傳染病學 淋巴絲蟲病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4頁

  班氏和馬來絲蟲生活史:

  1.蚊體內生活史 當蚊蟲叮蜇絲蟲病患者時,微絲蚴即被吸入蚊胃中,多數在胃內被消滅,部分隨蚊的排泄物排出,剩留的微絲蚴進入胸肌發育成為感染期幼蟲移行至下唇。發育時無增殖,在適宜溫度和濕度下班氏和馬來微絲蚴發育成感染期幼蟲時間分別為10~14和6~61/2天。

  2.人體內生活史 蚊蟲再次吮吸人血時,感染期幼蟲自蚊下唇逸出,迅速侵入附近淋巴管,并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結發育為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后,雌蟲即產生微絲蚴。根據動物實驗,感染自接種感染期幼蟲至微絲蚴出現,在班氏和馬來絲蟲分別為半年左右和2~4個月。絲蟲成蟲在人體內壽命為10~15年,個別有更長者。微絲蚴在人體內壽命估計可存活3個月~2年。

  【流行特征】

  (一)流行情況 班氏絲蟲病流行范圍極廣,見于東半球自北緯42°至南緯28°之間和西半球自北緯30°至南緯30°之間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廣大地區,包括亞、非拉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在亞洲本病分布于東南亞、南太平洋海域、日本、朝鮮和我國。馬來絲蟲病的流行僅限于亞洲、帝汶絲蟲病限于小巽他群島。

  在我國北起山東、河南,南至廣東、廣西,西至貴州、四川,東至臺灣、福建、浙江、江蘇等15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絲蟲病流行。除山東、臺灣兩省是純班氏絲蟲病流行外,其余地區均有兩種絲蟲病同時存在。

  (二)傳染源 血中有微絲蚴的病人和無癥狀的帶蟲者是兩種絲蟲病的主要傳染源。除夜現亞周期型馬來絲蟲有猴、貓等動物自然感染作為傳染源外,班氏絲蟲和夜現周期型馬來絲蟲雖可造成實驗動物感染,但無自然動物貯存宿主。

  (三)傳播途徑 絲蟲病系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淋巴絲蟲病的媒介蚊有按蚊、伊蚊、庫蚊、和曼蚊。我國的班氏絲蟲主要媒介為淡色庫蚊和致乏庫蚊,其次為多種按蚊。傳播馬來絲蟲的主要媒介為中華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亞種。帝汶絲蟲的中間宿主為須喙按蚊。

  (四)易感性 男女老幼均易感。血中微絲蚴陽性率和體征皆隨年齡而增多,分別于21~30和30~40歲達高峰。

  (五)流行的自然和社會條件 氣溫高、濕度大、雨量多、環境衛生差等適宜于蚊蟲的孳生、繁殖、以及微絲蚴在蚊體內發育,為本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班氏絲蟲病流行呈現地方性和季節性。即使在同一地區,有的為流行區,有的為非流行區:甚至在同一流行區內各村鎮之間,絲蟲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可有很大差別。流行區的感染率在30%以上、20~30%、5~20%和5%以下者分別稱為超高度、高度、中度和低度流行區。

  【發病機制】

  淋巴絲蟲病的早期病理變化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晚期則為淋巴循環阻塞的后果。病變主要由成蟲引起,幼蟲也有一定的作用。微絲蚴與絲蟲病主要病變關系不大,但可引起"熱帶嗜酸粒細胞增多癥";大量微絲蚴在短期內死亡時,可產生全身過敏反應和局部損傷性炎癥。

  幼蟲和成蟲的代謝產物、幼蟲的蛻皮液和蛻皮、成蟲子宮內的分泌物和死亡成蟲的分解產物,以及成蟲本身的機械性刺激,均能引起局部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全身過敏反應如發熱、嗜酸粒細胞增多等。淋巴結內蟲體周圍有以嗜酸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浸潤為主的肉芽腫炎癥變化。炎癥的反復發作導致淋巴竇纖維組織增生而造成淋巴結阻塞。絲蟲寄生的淋巴管早期呈現內膜腫脹、內皮細胞增生、管壁及周圍組織有嗜酸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少數中性粒細胞浸潤;最后由于纖維組織增生、管壁變厚而造成淋巴管阻塞。成蟲死亡時,引起劇烈炎癥反應、組織壞死,并有大量嗜酸粒細胞積聚,可形成嗜酸性膿腫。

  淋巴循環發生阻塞后,在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壓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張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圍組織或器官。除機械性阻塞外,淋巴管瓣膜受到絲蟲破壞后形成的淋巴循環動力學改變,也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礙和淋巴滯留。

  班氏絲蟲寄生于深部和淺部淋巴結、淋巴管中,尤以腹腔、盆腔、腹膜后組織、腎盂、副睪、精索等部位為多。由于淋巴管阻塞部位的不同,臨床表現也有不同。如阻塞在精索或睪丸淋巴管,則引起鞘膜腔淋巴積液、精索淋巴管曲張。阻塞在淺腹股溝淋巴結或淋巴管;則形成腹股溝淋巴管曲脹、陰囊淋巴腫或陰囊象皮腫。阻塞在腹股溝淋巴結或其主要淋巴管時,下肢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潴留于下肢皮下,刺激皮下結締組織增生、出現下肢淋巴腫或象皮腫。腹膜后淋巴結和淋巴管、主動脈前淋巴結、腸干淋巴管以及胸導管受阻,乳糜液反流至腎臟淋巴管,后者破裂,乳糜液漏至腎盂、腎盞、輸尿管及膀胱內隨尿排出,即為乳糜尿。阻塞部位如在主動脈側淋巴結或腰干淋巴管時,來自腎臟、輸尿管上端的淋巴液回流受阻,排出的尿含大量淋巴液,即為淋巴尿。象皮腫是淋巴腫的進一步發展。淋巴液滯留在皮下組織即形成淋巴腫;淋巴液中蛋白含量高,刺激纖維組織增生,使皮膚及皮下組織顯著增厚,皮膚粗硬有皺褶,即形成象皮腫。由于皮膚血循環障礙,皮膚的汗腺、脂腺及毛囊功能受損,因而易有繼發性細菌感染,后者又促進纖維組織的增生,使象皮腫加重。

  馬來絲蟲成蟲主要寄生于人體四肢淺部淋巴系統,尤以下肢為多見,無乳糜尿、鞘膜積液、陰囊淋巴腫等表現。其淋巴管炎、淋巴結炎發作次數頻繁,病程較長,癥狀也較重。下肢淋巴管炎及象皮腫以小腿和足背為主,很少累及大腿,不發生如班氏絲蟲病的巨型象皮腫。

  帝汶絲蟲病主要表現為腹股溝、股及沿大隱靜脈和其分支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膝部以下的象皮腫。

  【臨床表現】

  (一)潛伏期(微絲蚴血癥前期) 自感染期幼蟲侵入人體至血液內發現微絲蚴為止,一般為半年左右。此時期多無明顯癥狀,少數受感染者可出現蕁麻疹、輕度腹股溝淋巴結腫痛或精索腫痛、短期發熱及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等。

  (二)微絲蚴血癥期 潛伏期后血中出現微絲蚴,數目逐漸增多,至一定密度后趨于相對穩定。此期一般僅有發熱和淋巴系統炎癥或無任何癥狀,不加治療此期可維持10年左右。

  (三)淋巴組織急性炎癥期

  1.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 多位于下肢,常呈周期性發作。有高熱(39~40℃),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淋巴管腫脹、壓痛,常可觸及,并出現自近端向遠端逆行紅線。發作持續2~3天即自行消退。由皮膚微細淋巴管炎所致的丹毒樣皮炎,也伴畏寒、發熱,好發部位為小腿內側。

  2.絲蟲熱 也呈周期性發作,病人有畏寒、發熱,但局部癥狀多不明顯,有時伴腹痛。絲蟲熱可能為深部淋巴結炎和淋巴管炎所致。

  3.精索炎、附睪炎、睪丸炎 見于班氏絲蟲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發熱和一側自腹股溝向下蔓延的陰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內側。睪丸和副睪腫大,有壓痛,精索上有一個或多個結節,壓痛明顯。炎癥于數天內自行消退。

  前述炎癥除由絲蟲所致者外,繼發性細菌感染,尤其是化膿性鏈球菌也起一定作用。

  4.肺部嗜酸粒細胞浸潤綜合征 表現為畏寒、發熱、咳嗽、哮喘等,肺部有游走性浸潤,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細胞和夏科-雷登結晶。周圍血液嗜酸粒細胞增多,達20%~80%,常找到微絲蚴,血中IgE增高。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