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4頁
(四)淋巴阻塞性病變期 晚期臨床表現多為淋巴阻塞引起,但炎癥仍反復出現,兩病變常交叉重疊。
1.淋巴結腫大和淋巴管曲張 淋巴結腫大系由反復發作的淋巴結炎和淋巴結內淋巴竇曲張形成。腹股溝處腫大的淋巴結和其周圍向心性淋巴管曲張常形成腫塊,捫診似海綿樣包囊,中有硬核感,叩診無鼓音,聽診無腸鳴音,大小不隨體位改變,咳嗽時沖動不明顯,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時找到微絲蚴。精索淋巴管曲張在班氏絲蟲病亦較多見,曲張淋巴管常互相粘連而成索狀,難與精索靜脈曲張區別。
2.淋巴陰囊 是班氏絲蟲病常見臨床表現,積液多為淋巴液,乳糜液少見。
3.鞘膜腔積液 是班氏絲蟲病常見臨床表現,積液多為淋巴液,乳糜液少見。
4.乳糜尿 也為班氏絲蟲病常見的晚期癥狀,發生率約為2%,多呈間歇性發作,嚴重者為持續性。乳糜尿常驟然出現。發作前也可先有腰酸、骨盆及腹股溝部疼痛、發熱等癥狀。乳糜尿呈乳白色,伴血尿時可呈粉紅色;偶可出現淋巴血尿。乳糜尿在膀胱內長期停留易凝結成塊,阻塞尿道發生排尿困難。乳糜尿含大量脂肪及蛋白,置于試管中可分為3層:上層為乳糜液,中層為較清的液體混懸有小凝集塊,下層為紅色或粉紅色沉淀,內有淋巴細胞和紅細胞,并可找到微絲蚴。
5.淋巴腹水、乳糜腹水和乳糜腹瀉發生在班氏絲蟲病,均甚少見。心包或胸腔乳糜積液亦有報告。
6.象皮腫 為3種淋巴絲蟲病的最常見晚期癥狀,在高度流行區成人發病率有高達30%者。象皮腫多見于下肢,次為陰囊和上肢,也可發生于乳房、陰唇、陰莖等處,但均少見。生殖器官的象皮腫僅見于班氏絲蟲病。
(五)其它 最近一些學者注意到班氏絲蟲病人可有腎臟異常。超過半數的微絲蚴血癥患者有血尿(多為鏡檢血尿)和/或蛋白尿。班氏絲蟲偶可寄生于頸部、胸大肌、胸壁后脾臟等的淋巴管內形成類似腫瘤塊狀物的嗜酸性肉芽腫,亦偶可侵入眼部引起虹膜睫狀體炎、角膜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出血等。
【實驗檢查】
(一)白細胞計數與分類 病程早期白細胞總數可增至1萬~2萬/mm3,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有繼發細菌感染者中性粒細胞增多。
(二)病原學檢查
1.微絲蚴的發現 于夜晚10時至次晨2時采取耳垂血3大滴(相當于60mm3)置于玻片上直接檢查,觀察活動的微絲蚴。同時作成厚涂片,干后溶血、染色,以鑒別微絲蚴種類。血中微絲蚴較少時,可取靜脈血2ml加蒸餾水或醋酸溶血,離心取沉渣作涂片染色檢查;或將溶血的靜脈血通過5μm孔徑的纖維素薄膜,然后將濾膜染色檢查,兩者皆可提高微絲蚴檢出率。有人采用熒光色素吖啶橙染色,以熒光顯微鏡檢查也可提高檢出率。夜間采血不便者可在白天口服海群生100mg,然后于15、30和60分鐘采血,可見到微絲蚴,但數目較夜間為少。微絲蚴也可自乳糜尿、鞘膜積液中查到。
2.成蟲尋找 對血中微絲蚴陰性,但有癥狀、體征的病人,可將疑似病變組織如下肢淺表淋巴結(腹股溝較大淋巴結不宜切取以免加重淋巴阻塞或形成瘺管)、附睪或精索結節,以及大劑量乙胺嗪治療后出現的結節進行活檢,觀察肉芽腫性炎癥和尋找成蟲。
(三)免疫學試驗 以犬絲蟲、班氏或馬來微絲蚴、感染期幼蟲或成蟲等制備的抗原進行皮內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對流免疫電泳、免疫酶染色試驗、以各種絲蟲抗原進行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皆有較高陽性率,但有假陽性結果,所以不能作為確診依據,而僅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最近一些學者發現由絲蟲感染產生的IgG4抗體具有較強的診斷特異性,其存在也指示蠕蟲感染具有活動性。
(四)其它 乳糜尿病人進行逆行腎盂造影可見腎盞或腎周有造影劑外溢現象,淋巴管造影顯示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和腰干淋巴管異常等。班氏絲蟲病患者陰囊區進行超聲波檢查時可發現擴張彎曲的淋巴管,其中有特殊活動物體經切除檢查證明為班氏絲蟲成蟲。應用多聚酶鏈反應方法檢測血馬來微絲蚴具有快速、靈敏和特異性強的優點。
【診斷說明】
曾在流行區旅居,有反復發作的淋巴結炎、逆行性淋巴管炎、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腫等臨床表現者,即可考慮絲蟲病可能。周圍血液中找到微絲蚴,診斷即可確立。微絲蚴陰性者可采用大劑量乙胺嗪(海群生)作治療性診斷,如出現發熱、淋巴系統反應和結節,診斷即可成立,必要時可作結節活檢尋找成蟲。
絲蟲病急性期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應與細菌性者相區別,后者的中毒現象、局部疼痛和壓痛較顯著,淋巴管炎自下而上向局部淋巴結發展,血中中性粒細胞增多。晚期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形成的腫塊須與腹股溝疝區別。精索炎和附睪炎應與附睪結核鑒別,后者結節系在附睪內,常粘連一起,不痛,少有反復發作。絲蟲結節的確切部位不在輸精管或附睪內,而是粘著于這些器官,反復發作為其特點,乙胺嗪(海群生)治療后可出現新結節。乳糜尿雖多見于絲蟲病,但也可由結核、腫瘤、包蟲病以及其它因素造成的腹膜后淋巴系廣泛破壞,使淋巴通路受阻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