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4頁
二、應激過程的模式
為了便于理解,根據近年來幾家學者的見解歸納出應激過程的模式如圖5-1.此模式表明,一個應激過程可以區分為四個部分;輸入、中介、反應、結果。而以認知評價為主的心理中介為關鍵部分。
圖5-1 應激處理過程的心理模式(據Claus改畫)
以下就輸入、中介機制、反應三個部分進行討論。
(一)輸入部分――心理應激原
心理應激原是指環境對個體提出的各種需求。經個體認知評價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應的刺激或情緒。可分為四類:
1.軀體性應激原 指直接作用于軀體的理化與生物學刺激物,是Selye早年提出的生理應激原,最初只是把這些刺激物看作是引起生理反應的因素。現在則認為刺激物可導致心理反應。
2.心理性應激原 包括人際關系的沖突。個體的強烈需求或過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認知障礙等。
3.社會性應激原 可以概括為兩類“
?。?)客觀的社會學指標:指經濟、職業、婚姻、年齡、受教育水平等差異。
?。?)社會變動性與社會地位的不合適:包括世代間的變動(親代與子代的社會環境變異);上述社會學指標的變遷;個人的社會化程度、社會交往、生活、工作的變化;重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動等。
4.文化性應激原 這是指因評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應激的刺激或情境。如遷居異國他鄉;語言環境改變等“文化性遷移”。
醫學心理學中常用“心理社會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一詞來泛指心理應激原。為了進行研究,不少學者致力于對心理社會因素客觀評定的探索。Meyer首先研究出一種稱為“生活事表”的診斷工具,用以記錄病人一生中所遇到的重事件及所患的疾病,發現兩者有一定聯系。
Holmes及Rahe在Meyer表的基礎上作了補充修訂,提出了可供客觀定量評定的“社會重新適應評定量表”共43個項目,以生活變化單位計量。我國鄭延年、楊德森(1983),張明園等(1987)先后編制了適合國情的生活事件量表。
專欄5-1 社會重新適應評定量表
流行病學的研究指出,心理緊張刺激與高血壓癥、潰瘍病、腦血管意外、心肌梗塞、糖尿病、癌癥等發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關系。美國華盛頓學醫院精神病學家Holmes等對5000多人進行社會調查,把人類社會生活中遭受到的生活危機(life crisis)歸納并劃分等級,編制了一張生活事件心理應激評定表(表5-1)。該評定表列出了43種生活變化事件,并以生活變化單位(life change units,LCU),為指標加以評分。他們在一組研究中發現LCU與10年內的重健康變化有關。在中等
表5-1 生活變化單位計算
變化事件 | LCU | 變化事件 | LCU |
1.配偶死亡 | 100 | 23.子女離家 | 29 |
2.離婚 | 73 | 24.姻親糾紛 | 29 |
3.夫婦分居 | 65 | 25.個人取得顯著成就 | 28 |
4.坐牢 | 63 | 26.配偶參加或停止工作 | 26 |
5.親密家庭成員喪亡 | 63 | 27.入學或畢業 | 26 |
6.個人受傷或患病 | 53 | 28.生活條件變化 | 25 |
7.結婚 | 50 | 29.個人習慣的改變(如衣著、習俗 | 24 |
8.被解雇 | 47 | 交際等) | |
9.復婚 | 45 | 30.與上級矛盾 | 23 |
10.退休 | 45 | 31.工作時間或條件的變化 | 20 |
11.家庭成員健康變化 | 44 | 32.遷居 | 20 |
12.妊娠 | 40 | 33.轉學 | 20 |
13.性功能障礙 | 39 | 34.消遣娛樂的變化 | 19 |
14.增加新的家庭成員(如出生、過繼、老人遷入) | 39 | 35.宗教活動的變化(遠多于或少于正常) | 19 |
15.業務上的再調整 | 39 | 36.社會活動的變化 | 18 |
16.經濟狀態的變化 | 38 | 37.少量負債 | 17 |
17.好友喪亡 | 37 | 38.睡眠習慣變異 | 16 |
18.改行 | 36 | 39.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人數變化 | 15 |
19.夫妻多次吵架 | 35 | 40.飲食習慣變異 | 15 |
20.中等負債 | 31 | 41.休假 | 13 |
21.取消贖回抵押品 | 30 | 42.圣誕節 | 12 |
22.所擔負工作責任方面的變化 | 29 | 43.微小的違法行為(如違章穿馬路) | 11 |
?。ㄞD引自G P.Paychology and Medicine,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