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20 共7頁
【雙拋橋】
楊橋巷東起東街口,西至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蔭,稱為“合抱榕”,于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愛情故事,傳之久遠?!昂媳ч拧北皇忻裨u為“十大榕樹”,可見它在福州市民中的位置。不過,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繼續造福過路的人們。
【林覺民故居】【冰心故居】
我們現在所處的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林覺民,閩縣(今福州市區)人,辛亥廣州起義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從小就有叛逆性格。天資聰慧的他厭惡八股文,13歲那年在被迫參加童生試時,他在試卷上揮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字,第一個走出了考場。14歲進福建高等學堂,1907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3月3日,林覺民放棄了他十分珍惜的留日學習機會,為籌劃廣州起義,由日本來到香港。3月底,林覺民返回福建家鄉,召集同志,趕制炸藥。林覺民投身革命,賣掉家產用以制造炸彈,他的妻子陳意映不但不反對,還拿出自己的首飾和陪嫁來支持他。林覺民運送炸彈出城時要把這些炸彈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個女人來扮做寡婦哭她丈夫,這個女人本來他是要陳意映來裝扮的,陳本人也很愿意,但是,林覺民考慮到陳已身懷有孕,就另選了別人。1911年4月24日,離起義只有三日了,林覺民料定此去九死一生。天亮前,他寫下了《稟父書》和《與妻書》兩封絕筆。4月27日廣州起義爆發,林覺民與方聲洞等率先襲擊總督衙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在堂上發表演說,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關押幾天,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
林覺民被捕后,全家為了避禍匿居到光祿坊。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將林覺民寫給父親及妻子的遺書塞進門縫。林覺民在《稟父書》里寫道:“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怒之?!?/P>
《與妻書》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钡母锩窈蛡ゴ笄閼?,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新婚不久,陳意映就曾請求林覺民遠行時能將她帶上,生死都愿相隨。二十多開前,林覺民從家中離去時,陳意映無奈地靠在門上看著丈夫身影越行越遠,淚眼婆娑,心亂如麻,卻絕沒想到那竟是永絕。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竟然以這樣的文字與妻子“如晤”,怎么能“如晤”?!陳意映望斷秋水,等來的卻是天人永隔的悲慟。吾至愛汝……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正是因為“至愛”,所以才是至痛。
《與妻書》中也十分細膩地表達了烈士對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戀之情,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屋,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看到這,我們怎能不為烈士犧牲前對親人和美麗家園——“三坊七巷”深深眷戀之情所震憾!一封《與妻書》,海峽兩岸不約而同都將它收入中學課本。印尼、新加坡等國的華文教材中,據說也有它的位置。
林覺民故居也是“世紀老人”——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的故居。林覺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離此宅,房屋賣給冰心祖父謝鑾恩。隔墻外南側“紫藤書屋”花廳,就是當年冰心祖父設塾課徒之所,這里培養出不少當時社會中堅人物。屋里的柱子上還有許多的楹聯,都是冰心的伯叔父們寫下的。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雖然時間不長,但給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這樣回憶到:“我們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條街從來就是燈市。燈節之前,就已是‘花市燈如晝’了,燈月交輝,街上的人流徹夜不絕?!?/P>
南后街林覺民、冰心的故居,同時也是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的祖居。林長民與林覺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1919年林長民在國內報刊上率先披露巴黎和約的內容、從而引燃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林徽因是作家和新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參與國徽和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同時改造傳統景泰藍,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南后街
【牌坊】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牌坊正面中間一對是由郭道鑒撰聯、省書協主席陳奮武書寫(字體為行草)的:“仁里拂春風,且看錦肆綿延,瓊樓輪奐;廣衢縈古韻,共賞書香濃郁,雅樂悠揚。”據史書記載,宋代福建共有7607人中進士,其中有22位狀元,按人口比例為全國第一;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進士,在全國名列前茅;清代有1337人中進士,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從三坊七巷大宅走出的,僅僅一條文儒坊,1958年以前,保留下來的“解元”、“世進士”等紀念金榜題名的御賜牌匾就達十余面之多。近代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當地人說,因為金斗河與安泰河圍繞著三坊七巷呈人字形叉開,活像一本翻開的書本,所以,這里的子弟格外善于讀書。
旁邊一對是柯云翰書寫(字體為行草)的“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作為三坊七巷中軸的南后街,曾經試館林立,每逢鄉試,各州縣員生云集而來,書聲瑯瑯,意氣奮發。南后街與位于和平門外北京琉璃廠單說古舊書店就有24家之多,花燈店更比肩接踵,達數十家之多,絢麗火紅,一路綿延而去。清末舉人王國瑞在此處游覽時,一時興起,感慨吟出一名“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就是這個人,第一次將南后街與琉璃廠類比了起來。
郎官巷
各位團友!走過了楊橋路,我們首先來到左邊的這條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在七巷中,郎官巷的長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其他六條巷都是筆直的,只有它略微彎曲,所以,當年它的長度據說列七巷之首。在郎官巷原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敝v的是,宋代在這條巷子里曾經住著一位叫劉濤的人。因為這個劉濤,也因為劉濤的兒子是郎官,孫輩也接連做起郎官,郎官結隊成行,滿巷生輝,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郎官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官呢?
“郎”其實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袄伞奔垂拧袄取弊郑笇m殿的廊。郎官的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時就開始置設了,秦、漢相沿,東漢時,以尚書臺為政務中樞,分曹任事的人通稱為尚書郎,職責范圍與過去的郎官不同。后世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的要職。到了清代初年,刑部設十四個司,各司長官正的稱郎中,副的稱員外郎,總稱“郎官”。“郎官”為五品以上,專門負責為皇帝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皇帝的高級參謀人員,雖然品級不高,但很受皇帝器重,是朝廷重要官職的候補人選。
宋朝著名學者陳烈也居于此巷。在這條巷里住過的還有清代愛國詩人張際亮、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接下來請大家參觀嚴復晚年的居所---嚴復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