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20 共7頁
南后街
【泔液境】
北宋慶歷元年(1041年)太常博士蘇舜元在福州任職時,為解決城內居民生活用水,在城內楊橋巷、澳門路侯官縣前、桂枝里安泰橋下、南后街甘液坊(今泔液境)等處主持開鑿了12口水井,這些井被福州民眾稱為“蘇公井”。如今蘇公井大部分在城市的擴建中消失。在修復三坊七巷古建筑時,發現一石門框上有一塊鐫“泔液境”三個陰刻鎏金字的石匾,泔與甘通假,意味甘甜,液這里指水。在磚土結構的殘墻邊,還發現一口已近干涸的水井,這口水井是南后街近千年歷史的見證。未拆前這里有一條小巷,小巷因此井而得名稱“豐井營”,這口井即為宋代福州城內赫赫有名的“蘇公十二井”之一。為使“蘇公井”及泔液境歷史元素得到有效保護,對泔液境原地保留,不加任何修飾地采用雙層鋼化玻璃罩進行科學保護。玻璃罩帽沿下和罩子四周底部都能通風。玻璃罩外圍地基下砌,四角留有排水孔。
【藍建樞故居】
各位來賓,接下來請繼續參觀三坊七巷內的名人故居,民國時期海軍司令藍建樞的故居。在民國海軍37年的歷史中,曾經先后出現了11位海軍司令,其中有8人為福州人,而三坊七巷就走出了6位海軍部長,司令,分別是:薩鎮冰、謝葆璋、劉冠雄、林葆懌、藍建樞和陳季良。
大家看到這里青磚外墻就是藍建樞故居。藍建樞畢業于福建船政學堂第三屆駕駛班,之后留學美國,擔任民國的第五任海軍總司令,授海軍中將銜。
大家里面請!(站在廳堂)這部分建筑建于清代,民國時期修葺過,建筑面積1029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里面的這座建筑是藍建樞晚年所建,采用青磚與木磚混結構,因為藍建樞曾經赴美留學,所以他所建的建筑帶有西式風格,為中西合璧的建筑,也反映了藍建樞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響,這與旁邊清代中式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個宅院的建筑集清代,明國時期,西式建筑風格為一體的一座建筑。
請隨我往里面繼續參觀,請這邊看!在這里門扇上的雕刻非常的特別,在上面有四個大字從右至左為“福、祿、壽、喜”四個大字,大家可以上前看一下,這里非常特別的是所有的木刻沒有用一顆釘子和粘合物,都是鉚上去,工藝精湛而且細膩。我們腳下踩得也都是木制的地板,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地板上有方形的孔。那是因為福州氣候潮濕,將地板打孔以防潮通風。這幾個孔還起到“空調”的作用,因地下空氣流通,涼氣會從孔透到室內,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可使房屋內冬暖夏涼。大家這邊請!這座建筑建于清代,上方有“一路連科”的圖案,在下方有八卦的木刻,在古時很多人都信奉佛教,從這個八卦的木刻不難看出而藍建樞是信奉道教的。
吉庇巷、光祿坊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 傳說,家住吉庇巷的一個窮秀才,叫鄭性之,家境貧寒。有一年,又到寒冬臘月祭灶的時候,家里卻沒有錢買祭品。早上,鄭性之硬著頭皮,到巷口賣肉的店里,求老板賒點肉。正好老板不在店里,老板娘看著鄭性之可憐,頗為同情,就賒了點肉給他。鄭性之高高興興把肉拎回去煮了。誰知道,那肉店老板回店后,知道老婆把肉賒給窮秀才鄭性之后,滿肚子不高興,就沖到鄭性之的家里,把剛煮好準備祭灶的豬肉奪了回去。
鄭性之當然也生氣了,哪有這么欺負人的!但是沒辦法,誰叫自己窮呢。他只好在紙上畫了一匹馬,好燒了祭灶。想想又不甘愿,就在那紙上題了一首詩,表達自己的心情:“一匹烏騅一只鞭,送君騎去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窮秀才鄭性之雖窮,卻有志氣。他發奮讀書,終于在嘉定元年考了進士第一。當年鄭性之窮困潦倒的時候,受到一些勢利小人的欺負。而當他衣錦還鄉的時候,一些人心中有愧,擔心受到報復和羞辱,自然要急急忙忙躲避。據說那肉店老板就是感到無顏見鄭,急避到暗處。因此此巷就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在吉庇巷口,就有福州著名的百年老店“安泰樓”酒樓。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俗語中“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