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20 共7頁
安民巷
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農民起義軍占領了閩都福州,在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年代,為了宣告勝利、安撫百姓,防止謠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張榜"安民"。也許是義軍首領親自擇址,也許是下層官兵隨手張貼,總之,當時作為城鄉交接處部的一條無名小巷承載了這段歷史,它的名字也就與“安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宋元時代歷經多次更名,最終仍以“安民巷”傳名人間。
【古籍書店】
南后街作為古籍書店的聚集地,有許多的孤本,善本,古舊書籍和歷代的文人字畫,所以成為了當地和外地名流學者光顧留戀的地方。近當代的謝冰心,郁達夫、鄭振鐸等,只要在福州,都愛到南后街逛書坊,購買古舊善本書籍。由此可以看出南后街在當時是非常的繁華,在當時民間有一句玩笑話是這樣說的:“最不經踩的是南后街店鋪的門檻”。
【“米家船”裱褙】
南后街是文人士子出沒的地方,除古籍書店聞名外,裱褙業也很興盛,其中以“米家船”裱褙店最為聞名。“米家船”的店主人姓林,而不姓米,那為什么林家的裱褙店叫“米家船”呢?傳說老店主向一位何舉人為小店起個響亮的名字,何舉人沉吟良久,揮筆寫下“米家船”三個大字,并解釋道:“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喜歡沿著長江中下游飄游寫生,由于江南氣候潮濕,每到一個碼頭,米芾都把自己的書畫作品掛在船頭,一邊晾曬,一邊展示。“米家船”就取自“米家書畫滿河灘”,意味深長,用來做裱褙店的名字是再合適不過了。”
“米家船”裱褙店自創辦以來以優質的選材和精湛的技藝聞名, “米家船”不但宣紙、面料、軸條是專門訂做的,連漿糊都大有文章。煮漿糊要掌握火候,煮好后還要用水泡半個月到一個月,這樣能消火,保證裱出來的字畫平整不變形,然后再加進祖傳的藥方,蟲子怕藥,可以防蛀。于是,百年老店“米家船”成了福建一個叫得響的牌匾,許多名家都把字畫送來這里裱褙。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的字畫,也曾送到“米家船”裱褙。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華僑也常帶著名人真跡慕名前來裱褙。至于名字的由來那更有一說。
宮巷
接下來我們參觀七巷之一的宮巷。宮巷有“宮”嗎?
現在沒有,以前卻是有的。不是皇家宮殿,而是一座道觀紫極宮。在唐天寶元年,皇帝聽信于一個名叫田周秀的道士,在京城建方清宮、太微宮,在全國的每個州都建一個紫極宮,福州的紫極宮就建在這條巷內,因此得名。
“宮”不大,香火卻相當旺,門前立一對姿態優美的石麒麟。傳說每至夜間,麒麟就活了,就外出閑逛,進東家門西家院,惹出很多故事。后來宮被拆,建起了小學,石麒麟不知去向。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達夫,對這條巷子有如下印象:“走過宮巷,風毗連的大宅,都是鐘鼎食之家……兩旁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大約也是風水好的緣故。”宮巷是目前福州保護最完整的古巷,巷內現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上千平方米的宅院有10幢之多。
有趣的是,林則徐三個女婿家都在宮巷,大女兒林塵譚嫁劉齊銜接,二女兒林普晴嫁沈葆楨,三女兒林金鸞嫁鄭葆中。沈家與鄭家相對,劉家與沈家相鄰,中間,夾一座約三千平方米的大房子,明末時曾是唐王朱聿健在福州稱帝時的大理寺衙門,也是明清兩代福州最大的一座豪宅,后來房子的主人改為林聰彝——林則徐的三兒子,歷任內閣中書、六部主事、六部員外郎、署浙江按察使、嘉湖海防兵備道等職,還曾隨林則徐流戍伊犁,協助父親在新疆勘田墾務、推廣“坎兒井”等。姐夫、小舅子相鄰而居,溫馨的親情彌漫于宮巷這幾棟深宅大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