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福建景點導游詞:三坊七巷閩都文化游導游詞

發布時間:2010-01-20 共7頁

【刻印印書雕塑】

我們現在看到的雕塑是古時后街上的傳統工藝行業——刻印印書。歷史上的三坊七巷居民多是縉紳官眷,巨商富戶,因而后街集中了大量書坊,裱褙店等,傳統的文化氛圍極為濃厚,書坊出書量極大,刊刻了許多著名的地方文獻,其中最出名的是“閩都別記”。林紓、王壽昌首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就是在這里刊印成書的,書坊曾是南后街的品牌,大部分是文人開的,這些店主并不是以賺錢為主要目的,而是通過賣書、換書達到文化的交流。聚集在南后街的書坊有名可查的有24家之多, 有的書坊還兼營刻書出版業務,前店后坊,邊印邊售。

【同利肉燕】

福州市井有一句俗語:魚丸扁肉燕,人人吃不厭。相傳,早在明朝,福建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區,吃多了山珍便覺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搟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煮熟配湯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覺滑嫩清脆,忙問是什么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后扁肉燕與鴨蛋共煮,而又有“太平燕”之說,“太平燕”成為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親所衷情。雖然福州當地的肉燕鋪有數十家,但唯有“同利”是歷經百年歷史的老字號肉燕鋪。“同利”作為百年中華老字號恪守“同心同德”、“利國利民”的祖訓,選料上乘,做工精細,燕皮韌而有勁,不糊不爛,清爽可口成為福州有口皆碑的家常名小吃之一。

衣錦坊

穿過南后街,我們來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錦坊。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據說,當年西湖的湖水與巷子里的溝渠相通,充滿鄉野情趣。到了宋代,水鄉的景致逐漸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當了大官,先是宋代陸蘊、陸藻兩兄弟衣錦還鄉,后來明朝王益祥當了更大的江東提刑,為了榮耀鄉里,從此改名衣錦坊。這條坊內也確實出了很多名人,如福州早期革命烈士翁良毓、著名書法家鄭孝胥居住于此。接下來請大家參觀位于衣錦坊內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戲臺最具特色。

【水榭戲臺】

大家現在來到這座建筑就是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水榭戲臺”。 這座宅院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經歷風風雨雨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在清代道光年間為孫氏人家購得并加以擴建,自西向東三座建筑分別為:主座大院、別院、花廳園林。每座都有三進,“三三得九”整個宅院共九座,占地面積2765平方米。大家里面請,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這里是一道插屏門,福州在風水的角度上有“開門不通財的說法”,故這道門平常是不開啟的。

大家現在來到的就是主座的廳堂部分,是一座明代的建筑,建筑風格簡潔、規整。各位觀眾請看上方: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又長的優質硬木材,并用減柱造的辦法,這是穿斗式與抬梁式混合的做法,使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極少見到,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我們前往主座的第二進。大家請抬頭看,我們頭頂廊道的形狀象什么?對,像一個倒扣得烏龜的殼子!叫“覆龜亭”。在三坊七巷的宅院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每逢到了下雨的天氣,通過“覆龜亭”的廊道走到任何地方都是可以不用打傘的。

現在來到的是主座的第二進前面的這座建筑是廂房部分,這里采用的是“明三暗五”的格局。所謂“明三暗五”是指,站在這里看這座建筑有三間屋子,其實在旁邊還有兩間,被兩堵隔墻所隔,所以明看只有三間,其實是有五間。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格局呢?我們在前面介紹到,這座房子初建于明朝,因為當時官制森嚴,要達到三品以上的官銜才能享受這五開間房子,所以當時的房主取巧就建了這種格局,這就好比現在不同級別的干部享受不同面積的住宅是一樣的。

主座每進東側有小門通第二座別院。別院由書齋、佛堂、廚房、飯廳、庫房等構成。請跟我往東走,前往第三座花廳園林。各位來賓這里是宅院的花廳園林。花廳最大的特色,也是最精華之處就是----水榭戲臺。在封建社會里,戲臺一般是搭建在祠堂、祠廟、或是戲院里,能夠把戲臺搭建在自己家院子的水池中在全國是非常少見的,在三坊七巷僅此一處。這座戲臺是清代的建筑,歇山頂亭狀的木構建筑,請看戲臺上方方形平闇上有“團鶴”和“蝙蝠”的彩繪,象征福壽。戲臺面積有30平方米,呈四方形,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上戲臺。

這座宅院和旁邊的宅院僅一墻之隔,請看在兩座宅院的墻上還有一個拱門,那是為什么呢?其實古時的深宅大院為了共同抵制火災水患等自然災害對人員的傷害,在建宅初期,鄰里會達成共識,彼此為對方保留一條逃生避禍的門洞。所以在三坊七巷里每座宅院的每進相通,宅院相通,巷巷相同
文儒坊

文儒坊是現在三坊七巷中最長的一條,460米,最初的文儒坊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這些小山后來都被高大的風火墻圍進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蔭巷”。當小山看不見,林蔭又消失的時候,坊內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于是改名為“儒林巷”,進一步將“白丁”們拒之巷外。宋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安居,里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文儒坊以歷代文儒輩出而出名,明清兩代坊內很多文武官員聚居在這里,有抗倭名將張經、臺灣總兵甘國寶、“六子科甲”陳承裘,清代大學者陳衍等。還有著名的尚書世家、祭酒世家林瀚家族,榮極一時,曾經是“七科八進士,三代五尚書”,三代擔任國子監祭酒。在中華名聯里面有這樣一幅聯寫到“進士難,進士不難,難得七科八進士;尚書貴,尚書不貴,貴在三代五尚書。” 這句名聯寫的正是文儒坊內的林氏家族。

【公約碑】

在這面墻上鑲嵌著一塊碑,碑文寫到:“坊墻之內,不得私行開門,并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緒辛巳年文儒坊公約。”從落款來看,文儒公約在清光緒七年(1881年)訂立,相當也我們今天的“文明公約”,據有關人士認為在全國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約,實屬罕見,這是福州古坊巷僅存的鄉約碑。大家知道,中國古代城市以方格網街道系統為主,區劃整齊,排列有序。從戰國到北宋初年,實行里市制度,以坊為單位,坊內不可經商,經商只能到固定的市場。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拆除坊墻,居民區由原坊內小街發展成橫列的巷,商業沿城市大街布置。福州三坊七巷的現有形制,以民居為主,坊巷內商鋪極少見,在坊巷的出入口處建立封閉的高墻,并立碑約束居民行為,成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