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0 共4頁
總體要求通過《全國導游基礎》的考試,檢查考生對中國自然景觀、民族民俗、歷史文化、主要宗教、古代建筑、古代園林、風味特產、資源保護與利用、臺港澳概況、主要客源國等基礎知識了解、熟悉和掌握的成度,以及分析綜合與靈活運用的能力。
第一章 自然旅游資源及主要景觀考試目的通過本章的考試,檢查考生對我國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主要自然景觀構成和分布的了解;檢查考生對各種自然旅游景觀基礎知識熟悉和掌握的程度;同時檢查考生綜合運用這些知識,靈活解答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第一節 主要自然環境要素及其特點了解中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劃、自然景觀構成的要素及其特點。
第二節 地貌旅游景觀熟悉我國觀光游覽型山地花崗巖景觀、巖溶景觀、丹霞景觀、熔巖景觀、石英砂巖景觀、變質巖景觀等主要地貌景觀的成因與特點。
掌握我國的冰川地貌景觀、荒漠地貌景觀、海岸地貌景觀等其他地貌景觀的成因、特點以及典型代表。
掌握我國五岳、宗教名山和景觀名山名稱以及所在地。
第三節 水體景觀了解我國江河景觀的風景河段、漂流河段、峽谷河段,熟悉其典型代表。
掌握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靈渠、京杭大運河和坎兒井。
了解我國湖泊景觀的湖泊成因類型和景觀類型,熟悉其典型代表。
了解我國泉的類型、名泉分類,熟悉其典型代表。
了解瀑布景觀的景觀要素與著名瀑布。
掌握我國三大瀑布景觀的景觀要素。
了解我國近海與海濱景觀和熱帶淺海海底景觀代表。
熟悉潮汐景觀的典型代表。
第四節 生物景觀了解我國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濕地群落三大生物景觀類型。
掌握我國主要珍稀植物、古樹名木、珍稀動物與遷飛動物的典型代表。
第五節 氣象氣候和天象景觀了解日出、日落、月色、云海、煙雨、冰雪、極光、霧凇、雨凇、佛光、蜃景等景觀。
熟悉這些景觀的最佳觀景地。
第二章 中國的民族民俗考試目的通過本章的考試,檢查考生對民族民俗理論與政策、主要民族的民族民俗概況以及民族民俗旅游資源與景觀的了解程度。
考試內容
第一節 概述了解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的分類、內容、特性與功能,我國56個民族的名稱、人口、分布、語言文字的概況,我國的民族民俗政策。
掌握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其基本特點。
第二節 漢族了解我國漢族族名的由來、人口、分布、語言、文字概況。
掌握我國傳統節日的名稱、時間、范圍與活動。
第三節 北方部分少數民族的民族民俗了解我國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的主要分布區、語言系屬、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成就、住宅形式、特色服飾與風味、特殊禁忌。
熟悉我國維吾爾族、回族的主要分布區、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成就、主要服飾以及飲食禁忌。
掌握《江格爾》、《蒙古秘史》、長調民歌、木卡姆、那達慕大會、花兒會相關知識。
第四節 南方部分少數民族的民族民俗了解我國壯族、土家族、黎族的分布、語言系屬。
熟悉壯族、土家族、黎族的服飾、飲食、居住、傳統工藝、主要節日以及特殊禁忌。
掌握壯族的崖壁畫、銅鼓和歌圩。
第五節 西南部分少數民族的民族民俗了解我國苗族、彝族、白族、納西族、傣族、藏族的分布、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概況。
熟悉我國苗族、藏族、白族、納西族、傣族、彝族的服飾、飲食、居住、傳統工藝、文化藝術成就、主要節日、婚姻習俗以及特殊禁忌。
掌握苗族的蘆笙節,彝族等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納古族的三朵節,藏族的藏歷年、雪頓節、望果節等民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