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計報表審計過程
1.會計報表審計過程一般包括三個主要的階段,即(計劃階段)、(實施審計階段)和(審計完成階段)。(多選)
2.一般來講,會計報表審計計劃階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與被審計單位簽訂審計業(yè)務約定書)、(執(zhí)行分析程序)、(確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審計風險)、(編制審計計劃)。(多選)
3.在計劃階段,注冊會計師需要確定兩個層次的重要性水平(會計報表層)和(帳戶余額層)。(多選、判斷,重要性水平也就是可以容許出現(xiàn)的對報表使用人判斷不會造成影響的錯誤金額,會計報表層是指個報表總額可以允許的錯誤金額,還要將報表層金額分配到該報表中的各個帳戶,分配原則也是按照各個帳戶的重要性水平)
4.審計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對有重要錯報的會計報表仍發(fā)表(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單選)
5.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組成。(多選,計算:審計風險:固有風險X控制風險X檢查風險。三者的關系是: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是審計人員無法控制的,檢查風險的大小是審計人員可以通過抽查量的大小來控制的)
6.固有風險是假定沒有(內部控制)的情況下,會計報表某項認定會產生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單選)
7.控制風險是被審計單位存在內部控制制度或程序,但由于人不執(zhí)行或者串通使制度或程序失效而造成出現(xiàn)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判斷)
8.審計計劃的組成與內容:(多選)
審計計劃種類 |
規(guī)劃內容 |
具體內容 |
總體審計計劃 |
預期范圍和實施方式 |
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 |
審計目的、審計范圍及審計策略 |
重要會計問題及重點審計領域 |
審計工作進度及時間費用預算 |
審計小組組成及人員分工 |
對其他人員工作的利用 |
|
具體審計計劃 |
對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的詳細規(guī)劃 |
審計目標 |
審計程序 |
執(zhí)行人員及執(zhí)行時間 |
審計工作底稿的索引號等 |
9.審計計劃的繁簡程度取決于被審計單位的(經營規(guī)模)、(業(yè)務復雜程度)(審計目的)等。(多選)
(二)實施審計階段
1.實施審計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符合性測試)和對會計報表項目數(shù)據進行(實質性測試)。(多選,注意符合性測試的對象是內部控制,實質性測試的對象是報表項目)
2.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符合性測試的目的是根據測試結果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范圍。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賴程度較高),則實質性測試工作就可以(大大減少);反之,實質性測試工作則大大增加。但不管對內部控制制度的信賴程度如何,都不能代替實質性測試工作。(判斷,單選,符合性測試在實質性測試之前,符合性測試的結果可以用來確定實質性測試的工作量,但不能替代實質性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