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
(2)體液免疫和補體 一般來說IgA、IgG、IgM多屬正常范圍,也有報道IgA、IgG有輕度升高。c3、c4濃度正常或c3低于正常對照組。免疫復合物有1/4陽性,也有報道,在40%的患者中有免疫復合物存在。
(3)自身抗體 基于復發性口瘡的臨床表現,許多學者認為該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原因有:病情遷延反復,組織象有明顯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對皮質激素敏感等。在復發性口瘡及白塞病患者中均未查見抗核抗體,而抗核抗體可見于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對其測定被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方法之一。患者抗DNA抗體也是陰性,因此有理由對該病是否為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示懷疑,也有可能是對抗原,如細菌毒素的擴散、食物或其他物質或半抗原而引起局部粘膜的改變,從而導致局部免疫反應。臨床觀察和實驗也表明氫化考的松對復發性口瘡有快速反應,該藥可穩定溶酶體,因而也就可以防止對淋巴細胞的損傷,這一點也間接支持了免疫因素為該病病因的看法。
2.心理、社會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生物物質活動有明顯的影響。
3.遺傳因素 復發性口瘡的發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從家族譜系中可以看出,無論父母是否患復發性口瘡,子女均可出現該病,但患病率不同。父母都患病,其子女的患病率為62.1%:父母一方患病者,其子女的患病率為43.2%;父母雙方均無該病者,其子女的患病率為22.8%。由此看來,復發性口瘡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可能為多基因遺傳病。
4.感染因素 病毒可能參與了該病的復雜過程。
搜集整理
5.營養缺乏 近年來對口瘡患者缺鐵、鋅、銅、維生素B階葉酸等的報道,表明口瘡的發生與之有關。
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 正常體內經常產生超氧自由基,但細胞內存在著高效清除劑SOD。當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不平衡時,就發生疾病。
7.微循環障礙 復發性口瘡患者的甲皺微循環檢查(也有檢查唇、舌尖的)以及血流動力學的檢測,觀察到患者毛細血管有多種異常表現,表明微循環障礙。
8.其他 口瘡的復發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消化系統因素,如長期消化不良、腹瀉、便秘、胃潰瘍等;也可能與內分泌系統有關,如月經期或月經前后口瘡復發頻繁;以及感冒發熱,睡眠不足,勞累等均與之有關。
(二)臨床表現
搜集整理
1.輕型(或小型)口瘡 該型最多見,在復發性口瘡中約占80%。在口瘡發生前局部敏感,不適,或有些觸痛或燒灼感,多數患者有此前驅癥狀。大約24小時后局部水腫、充血,此時往往呈一小紅點或丘疹狀,持續l~3日后,上皮破損并繼發炎癥反應,即形成小潰瘍,此時患者感疼痛加重。潰瘍漸擴大,一般直徑約2~4mm,為小圓形或橢圓形,在唇(頰)溝處則為條狀,因此潰瘍的形態可因所在部位不同而略不同。潰瘍的邊緣整齊,有約1mm寬的紅暈,基部不硬,中心凹陷狀,其上覆以灰黃色或淺黃白色纖維素性假膜,疼痛日益加重。再經過4~5日后紅暈漸消失而痊愈,愈后不留瘢痕,除非感染后潰瘍加深。潰瘍持續約7~14日,不治而愈,稱之為自限性。潰瘍數目不多,每次為1~5個,好發于非角化區如唇、頰等處粘膜,在角化區的牙齦、硬腭處則少見。潰瘍遇刺激性食物如酸、熱、辛辣等,疼痛加重,位于舌尖的潰瘍常影響說話或進食。若潰瘍發生在較隱蔽的部位如上頜后牙前庭溝處,疼痛略有減輕。另外,唾液增多,淋巴結腫大。患者復發的間隔期,由于原因不明,其外在環境也各不相同,故時間不定,就一個人而言也不盡相同。有的患者在開始復發時間隔期較長,但經過一段時間后間隔期漸縮短,甚至連綿不斷。潰瘍數目亦可增加或減少,因而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偶有不慎咬破粘膜,在健康者能迅速愈合,但在患者則形成口瘡。
2.重型(或大型)口瘡 該型又稱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或腺周口瘡。其發病情況與前者相似,惟其潰瘍較大而深在,直徑l0~30mm,深及粘膜下層甚至肌層,潰瘍周圍組織紅腫且微顯隆起,捫之較硬,潰瘍大多數邊緣整齊,愈合后有瘢痕或者有組織缺損,若瘢痕位于口角區則張口受限,位于舌尖或懸雍垂則可能有組織缺損。潰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好發于口腔的后部,頰、咽旁、硬腭或軟腭交界處。潰瘍持續時間較長,數周至數月才可愈合。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欠佳,有自限性,復發的間歇期亦不定。潰瘍一般為一個,周圍可伴有數個小潰瘍,疼痛較重,尤其位于咽旁的潰瘍,但患者全身情況尚好。該型在初起時也可能是輕型,只是患者常難以敘述清楚。
[
上一頁]
[1] [2]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