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皰疹樣口瘡 其特點是潰瘍小,直徑僅1―2mm,但數目多,有數十個或更多,散在的分布于粘膜的任何部位,以舌腹、口底多見。與相鄰的潰瘍也能融合成稍大的潰瘍,周圍粘膜充血,臨床上較少見。該型與巨型口瘡大約占復發性口瘡中的20%。
(三)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體征即可診斷。具有周期性反復發作史,且病程有局限性??诏徳谂R床上多見,最常見的是輕型,潰瘍為圓形或橢圓形,數目一般較少亦較表淺,故不留瘢痕,若有感染則潰瘍擴大且加深,但這種情況少見。重型往往有輕型的病史,多為1~2個大而深的潰瘍或同時有l~2個較小的潰瘍。病程長,療效差。皰疹樣口瘡,潰瘍小而數目多,散在分布呈口炎形式。周圍粘膜充血,這與皰疹性口炎常難以區別。以上三種類型,不僅因潰瘍的數目的多少、大小、部位和深淺等不同,其發展過程亦不盡相同,故需對該病有較全面的分析。
(四)鑒別診斷
1.與惡性腫瘤和結核性潰瘍的鑒別 重型口瘡由于病程較長,潰瘍大而深,常疑為惡性腫瘤或口腔粘膜結核,應仔細觀察和鑒別。
2.與壞死性涎腺化生鑒別 壞死性涎腺化生是發生在小涎腺的良性、自限性病變,主要發生在硬腭或軟、硬腭交界處,其他只要有粘液腺或漿液腺的部位均可發生。該病原因不明,好發于男性。初起時為一隆起的腫塊,以后形成潰瘍,但有人并不發生潰瘍,局部腫脹史常為患者所忽略而僅注意到潰瘍的發生。潰瘍可深及骨面,直徑亦較大,圓形或不規則,周圍界限清楚,潰瘍面上有肉芽組織,邊緣充血,有時隆起,酷似重型口瘡或惡性腫瘤。病程長,診斷必須靠活檢,并應由有經驗的醫生作出,以免誤診而導致不必要的大面積手術切除。其基本病理過程是局部缺血性壞死,最明顯的特征是鄰近梗死區的小涎腺導管和腺泡有廣泛的鱗狀化生,小涎腺的一般形態仍存在,但有一些小梗死,導致腺泡細胞的消失。
3.與復發性皰疹性口炎的鑒別 皰疹性口炎多發生在兒童,但是復發性皰疹樣口瘡則多見于成人皰疹性口炎。在口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極少發生在牙齦,這點也是與急性皰疹性口炎的不同點。粘膜上有較大面積的充血區,其上潰瘍數目多且較小,有的僅針尖大,融合時潰瘍增大呈多環狀,患者疼痛難忍,唾液增多。而復發性口瘡,潰瘍數目少而其徑稍大,散在分布。
(五)治療
對口瘡的治療可分為局部和全身治療,但首先要保持口內清潔,病情嚴重時給以全身性藥物,特別是免疫功能異常者。對于可能存在的有關因素應積極治療。注意口內粘膜免受硬物的摩擦,少吃過硬食品,并應避免咬傷。
1.局部治療其主要作用是消炎、止痛并促進愈合。
搜集整理
(1)消炎藥
①藥膜:如金霉素藥膜、洗必泰藥膜等,其中除主藥外尚加有表面麻醉劑、皮質激素等,用時剪一塊比潰瘍略大的藥膜貼于患處,并可重復使用;
搜集整理
②0.1%醋酸氟羥潑尼松軟膏:局部涂,其粘附性及效果較好;
③含漱劑:各種抗生素液可用來含漱,2%四環素或0.25%金霉素液:一日4次。2%金霉素甘油可局部涂于患處。四環素混懸液5ml(含四環素250mg)在口內含2分鐘后咽下,每日4次。0.02%~0.2%洗必泰液:廣譜抑菌、殺菌作用,是一較好的含漱劑,局部刺激性及過敏反應均少見,但長期漱口可使牙染色,每次含漱l~2分鐘,一日多次;
④中藥散劑:有錫類散、冰硼散、養陰生肌散等,撒于潰瘍面上,每日數次。
(2)止痛劑 0.5%達克羅寧液:常用者為鹽酸達克羅寧,對粘膜穿透力強,作用迅速,疼痛明顯或進食前均可局部擦干后涂用。
(3)腐蝕劑 在表面麻醉下,用50%~100%三氯醋酸灼之。方法是先擦干局部,再用探針蘸少許藥液置于潰瘍表面,直到表面呈灰白色,以促進愈合。低濃度的腐蝕藥如5%~10%硝酸銀、8%氯化鋅等涂于潰瘍面上,可使蛋白凝固,形成假膜,保護潰瘍面,其方法同三氯醋酸。但本法不宜經常使用。
搜集整理
(4)溶菌酶 溶菌酶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亦有消炎止血、消腫作用。常用口含片,每片20mg,每日3~5次,每次1片
[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9] [10]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