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6頁
生活史及發育各期生物學
日本血吸蟲的生活史比較復雜,包括在終宿主體內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間宿主釘螺體內的無性世代的交替。生活史分成蟲、蟲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蟲等7個階段(圖14-18)。
日本血吸蟲成蟲寄生于人及多種哺乳動物的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雌蟲產卵于靜脈末梢內,蟲卵主要分布于肝及結腸腸壁組織,蟲卵發育成熟后,腸粘膜內含毛蚴蟲卵脫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含蟲卵的糞便污染水體,在適宜條件下,卵內毛蚴孵出。毛蚴在水中遇到適宜的中間宿主釘螺,侵入螺體并逐漸發育。先形成袋形的母胞蚴,其體內的胚細胞可產生許多子胞蚴,子胞蚴逸出,進入釘螺肝內,其體內胚細胞陸續增殖,分批形成許多尾蚴。尾蚴成熟后離開釘螺,常常分布在水的表層,人或動物與含有尾蚴的水接觸后,尾蚴經皮膚而感染。尾蚴侵入皮膚,脫去尾部,發育為童蟲。童蟲穿入小靜脈或淋巴管,隨血流或淋巴液帶到右心、肺,穿過肺泡小血管到左心并運送到全身。大部分童蟲再進入小靜脈,順血流入肝內門脈系統分支,童蟲在此暫時停留,并繼續發育。當性器官初步分化時,遇到異性童蟲即開始合抱,并移行到門脈-腸系膜靜脈寄居,逐漸發育成熟交配產卵(圖14-18)。
圖14-18 日本血吸蟲生活史
1.成蟲產卵及卵的排出 成蟲寄生于終宿主的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蟲體可逆血流移行到腸粘膜下層的小靜脈末梢,合抱的雌雄成蟲在此處交配產卵,每條雌蟲每日產卵約300~3000個。日本血吸蟲雌蟲在排卵時呈陣發性地成串排出,以致卵在宿主肝、腸組織血管內往往沉積成念珠狀,雌蟲產卵量因蟲的品系(株)、實驗動物宿主及蟲體寄生時間長短不同而異。所產的蟲卵大部分沉積于腸壁小血管中,少量隨血流進入肝。約經11天,卵內的卵細胞發育為毛蚴,含毛蚴的成熟蟲卵在組織中能存活10天。由于毛蚴分泌物能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并使周圍組織發炎壞死;同時腸的蠕動、腹內壓增加,致使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蟲卵便隨潰破組織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不能排出的蟲卵沉積在局部組織中,逐漸死亡、鈣化。
2.毛蚴的孵化 含有蟲卵的糞便污染水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卵內毛蚴孵出。毛蚴的孵出與溫度、滲透壓、光照等因素有關。當溫度在5~35℃之間均能孵出,一般溫度愈高,孵化愈快,毛蚴的壽命也愈短,以25~30℃最為適宜;低滲透壓的水體、光線照射可以加速毛蚴的孵化;水的pH值也很重要,毛蚴卵化的最適宜pH為7.5~7.8.毛蚴孵出后,多分布在水體的表層,作直線運動,并且有向光性和向清性的特點。毛蚴在水中能存活1~3天,孵出后經過時間愈久,感染釘螺的能力愈低。當遇到中間宿主釘螺,就主動侵入,在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
3.幼蟲在釘螺體內的發育繁殖 釘螺是日本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毛蚴襲擊和吸附螺軟組織是由于前端鉆器的吸附作用和一對側腺分泌粘液作用的結果;與此同時、毛蚴頂腺細胞可分泌蛋白酶以降解含有糖蛋白成分的細胞外基質,以利其鉆穿螺軟組織。隨則,毛蚴不斷交替伸縮動作,從已被溶解和松軟的組織中進入,毛蚴體表纖毛脫落,胚細胞分裂,2天后可在釘螺頭足部及內臟等處開始發育為母胞蚴。在母胞蚴體內產生生殖細胞,每一生殖細胞又繁殖成一子胞蚴,子胞幼具有運動性,破壁而出,移行到釘螺肝內寄生。子胞蚴細長,節段性,體內胚細胞又分裂而逐漸發育為許多尾蚴。一個毛蚴鉆入釘螺體內,經無性繁殖,產生數以千萬計的尾蚴,尾蚴在釘螺體內分批成熟,陸續逸出。尾蚴形成的全部過程所需時間與溫度有關,至少為44天,最長是159天。發育成熟的尾蚴自螺體逸出并在水中活躍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