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寄生蟲學 第七節 血吸蟲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6頁

  流行

  1.地理分布與流行概況 日本血吸蟲病流行于亞洲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建國后,經過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明血吸蟲病流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云南、四川、浙江、廣東、廣西、上海、福建等12個省、市自治區,381個縣(市、區),這些地區的人口為7900萬,查出釘螺分布面積145億平方米。危害十分嚴重。40多年來,黨和政府非常關心 區人民的身體健康,組織大規模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截止1991年底,有上海、廣東、福建、廣西四省、市、自治區達到消滅血吸蟲病標準。在381個流行縣、市中已有166個達到消滅血吸蟲病標準,93個達到基本消滅標準。

  目前,我國血吸蟲病的疫情仍十分嚴重,據1989年全國流行病調查,尚有150萬左右病人,其中晚期病人有5.5萬,釘螺面積為35.5億平方米,病畜119萬頭,流行疫區尚有近億人受到血吸蟲病的威脅,全國尚未控制流行的8個省122個縣(市、區),絕大多數分布在水位難以控制的江湖洲灘地區及環境復雜的大山區。

  2.流行環節

  ⑴傳染源:日本血吸蟲病是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其終宿主除人以外,有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在我國,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家畜有牛、犬、豬等9種;野生動物有褐家鼠、野兔、野豬等31種。由于儲蓄宿主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使得防治工作難度加大,在流行病學上病人和病牛是重要的傳染源。評價這些動物在流行病學上的意義,既要考慮到其體內血吸蟲生物學特性;又要注意這些動物數量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的關系;還要考慮到動物糞便中的含卵量及其污染環境程度。

  ⑵傳播途徑:在傳播途徑的各個環節中,含有血吸蟲蟲卵的糞便污染水源、釘螺的存在以及群眾接觸疫水,是三個重要的環節。糞便污染水的方式與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居民生活習慣及家畜的飼養管理有密切關系。當水體中存在感染血吸蟲的陽性釘螺時,便成為疫水,對人、畜具有感染性。人體感染血吸蟲的方式一般可分為生產下水和生活下水兩類。

  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釘螺隸屬于釘螺屬,1881年在湖北采到,命名為湖北釘螺(Wncomelania  hupensis Gredler,1881),螺殼小,圓錐形,有6~8個螺層,長10mm左右,寬約3~4mm,殼口卵圓形,外緣背側有一條粗的隆起稱唇嵴。在平原地區螺殼表面具縱肋,稱肋殼釘螺;在山丘地區表面光滑,稱光殼釘螺。

  釘螺是兩棲淡水螺炎。肋殼釘螺孳生在湖沼型及水網型疫區的水漲水落、水流緩慢、雜草叢生的洲灘、湖汊、河畔、水田、溝渠邊等。光殼釘螺孳生在山丘型疫區的小溪、山澗、水田、河道及草灘等處。

  釘螺雌雄異體、卵生。主要在春季產卵,一個雌螺一般產卵在100個以內。幼螺在水下生活,到秋季發育為成螺。釘螺壽命一般為1~2年。釘螺孳生地的特點是:土質肥沃、雜草叢生、水流緩慢。隨著氣溫的變化,它可分布在孳生地的土表及土層(包括泥土裂縫、洞穴、草根四周)。釘螺的食性很,包括腐敗植物、藻類、苔蘚等。釘螺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水、土壤和植物。

  ⑶易感人群:不論何種性別、年齡和種族,人類對日本血吸蟲皆有易感性。在多數流行區,年齡感染率通常在11~20歲升至高峰,以后下降。

  3.流行因素 日本血吸蟲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自然因素很多,主要是影響血吸蟲生活史和釘螺的自然條件,如地理環境、氣溫、雨量、水質、土壤等。社會因素是指影響血吸蟲病流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產運動、生活習慣等,例如環境衛生、人群的文化素質、經濟水平、生活方式和行為等都直接影響到血吸蟲病的流行;特別是社會制度,衛生狀況和全民衛生保健制度等對防治血吸蟲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4.流行區類型 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按地理環境、釘螺分布以及流行病學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平原水網型、山區丘陵型和湖沼型。

  ⑴平原水網型: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蘇、浙江等處,這類地區河道縱橫,密如蛛網、釘螺沿河岸呈線狀分布。人們因生產和生活接觸疫水而感染。

  ⑵山區丘陵型:主要在我國南部,如四川、云南等地,但華東的江蘇、安徽、福建、浙江,華南的廣西,廣東都有此型。釘螺分布單元性很強,嚴格按水系分布,面積雖不很大,但分布范圍廣,環境極復雜。

  ⑶湖沼型: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的長江沿岸和湖泊周圍。存在著大片冬陸夏水的洲灘,釘螺分布面積大,呈片狀分布,占全國釘螺總面積的82.8%。

  防治措施

  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嚴重、分布廣泛、流行因素復雜,根據幾十年來的防治實踐和科學研究,制訂了當前我國防治血吸蟲病的防制策略和措施,并提出了血吸蟲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科學防治的方針。

  1.查治病人、病牛、消滅傳染源 病人的確診需要糞檢蟲卵或孵化毛蚴,隨著血防工作深入開展,糞檢蟲卵的難度日增,因而不斷改進檢查方法,同時提出一系列血清學診斷方法,這些方法日趨完善,簡便有效。在現場大規模普查,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綜合查病方法。耕牛是重要的保蟲宿主,在防治中切不可忽視。查出的病人、病牛要及時治療。70年代我國合成了吡喹酮,是一種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治療藥物。對晚期患者常在接受中藥調理后,再作殺蟲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等。

  2.控制和消滅釘螺 平原水網區及部分丘陵地區主要是結合生產與興修水利來螺,局部配合應用殺螺藥。湖沼地區主要是控制水位,改變釘螺的孳生環境。一定要結合生產,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從控制釘螺到減少釘螺密度,最后消滅釘螺。在某些地區采取化療結合重要滅螺的防治措施,其關鍵是能找到易感地帶,并進行易感地帶滅螺。

  3.加強糞便管理,搞好個人防護 結合農村愛國衛生運動,管好人、畜糞便,防止污染水體。如建造無害化糞池,糞尿混合貯存糞便方法。近年來推廣沼氣池,使糞便管理開辟了新途徑。在易感地帶反復來螺,做到安全用水。流行季節加強個人防護,可涂擦防護藥或口服預防藥。另外,要加強宣傳教育,特別是對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很重要,引導人們的行為、習慣和勞動方式到重視自我保健的軌道上來。

  血吸蟲病在中國流行已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大量人口流動,給血吸蟲病的擴散提供了條件,致使這種古老的疾病仍在不斷延續。據推算全國有154萬病人,每年有數以千計的血吸蟲急性感染發生,特別對兒童的危害相當大。每年因患血吸蟲病損害健康,降低生產率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估算。目前,全國尚有未控制的流行區,絕大多數是流行嚴重的湖沼地區和環境復雜的邊遠山區。各流行區的情況不一,目標不同,防制對策亦應有所不同。因此,血吸蟲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科學防治。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非常關心疫區人民的健康,組織了大規模的血吸蟲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經歷了幾十年的艱苦歷程。在1984年以前,防治血吸蟲病的目的是為了阻斷其傳播,重點放在消滅媒介螺螄上,認為消滅了螺螄血吸蟲病就失去了傳播基礎。經過反復不斷地進行,效果并不理想。1984年由于新的安全有效藥物問世,WHO提出了新的防治策略,以疾病控制代替過去的傳播阻斷,養活血吸蟲病的發病,這一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另外,加強健康教育,使人們了解自己行為對于傳播預防血吸蟲病都有密切關系,新防治策略采用大規模和反復化療為主的防治措施,結合安全供水和改善衛生設施,在有條件的地區結合局部滅螺,使得不少地區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有所下降。目前中國血吸蟲病流行趨勢是基本控制地區和監測地區疫情尚穩定,未控制地區疫情回升基本得到遏制,并開始有所下降,血吸蟲病防治策略已經歷了以全面滅螺為主的綜合防治到以化療為主結合易感地帶滅螺的轉變過程。最終控制、消滅血吸蟲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務相當艱巨,還有一些理論和技術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