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6頁
血吸蟲病免疫
1.血吸蟲抗原 血吸蟲是一個多細胞結構的個體,有復雜的生活史,因而使抗原的結構和蟲種、期甚至株的抗原表達復雜性。血吸蟲在宿主體內的三個不同階段即童蟲、成蟲和蟲卵,每個時期的分泌物、排泄物均可作為抗原物質引起宿主一系列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因此,研究和了解血吸蟲抗原及其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是血吸蟲病免疫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血吸蟲抗原種類很多,根據不同研究目的將血吸蟲抗原加以分類,如依抗原的來源、抗原的性質和誘發宿主免疫應答的功能等來分類。近年來實驗研究已證明蟲卵抗原和腸相關抗原是有用的診斷抗原,并且也是誘導宿主組織免疫病理變化的重要因子。另外,血吸蟲表面抗原可能是誘導保護性免疫物質,因此,對血吸蟲表面抗原的研究不僅可以了解血吸蟲病抗感染免疫力,而且對探討血吸蟲怎樣逃避宿主免疫攻擊都是很必要的。
2.伴隨免疫 動物實驗觀察伴隨免疫是初次感染的成蟲引起的、是針對再感染的免疫力。在伴隨免疫中,初次感染的成蟲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攻擊,因而能在已建立免疫應答的宿主血管內存活和產卵,這種現象稱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這是由于蟲體表面結合有宿主的抗原,逃避了宿主免疫系統的識別,稱抗原偽裝(antigenic disguise)。因此,伴隨免疫是部分免疫,反應了血吸蟲對宿主的適應性,是一種宿主免疫效應與血吸蟲逃避宿主免疫之間復雜的動態平衡的結果。經流行病學的調查和大量證據,一般認為人體感染血吸蟲也存在伴隨免疫。
3.免疫效應機制 關于血吸蟲感染中獲得性免疫效應機制的了解,一方面來自各種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究,另一方面取自于體外免疫效應機制的研究。影響血吸蟲免疫效應機制的因素很多,并且不同宿主的抗血吸蟲的免疫機制是不相同的,迄今尚無一種實驗動物模型能完全反應人體感染時免疫力產生的情況?,F有資料提示:參與免疫效應的成分有抗體、補體和細胞;宿主獲得性免疫主要是直接作用于再次感染侵入的童蟲;在宿主體內被清除的部位因動物的種而異,主要見于皮膚和肺;這種免疫力通常有種的特異性,并且免疫力是不完全的,有一部分攻擊感染的蟲體可逃避免疫攻擊,在宿主體內完成發育。
近年來,對曼氏血吸蟲和埃及血吸蟲患者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學調查及治療后對再感染的抗力的研究,表明人體感染這兩種血吸蟲后,可以產生對再感染的免疫力,并且是年齡依賴的,10歲以下的兒童對再感染的免疫力低,隨著年齡增大表現出對再感染的抵抗能力增強,這種免疫力是緩慢形成的,不完全的。
實驗研究還證實了細胞毒性T細胞無殺蟲活性;而抗體與細胞協同產生的針對童蟲的細胞毒作用即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ADCC)是主要的殺傷童蟲的效應機制。殺傷童蟲的過程,開始是曼氏血吸蟲早期童蟲的表面抗原與大鼠感染血清中的IgG2a或IgE結合,而后嗜酸性粒細胞的Fc受體與抗體的Fc片段結合,嗜酸性粒細胞與蟲體表面密切接觸,脫顆粒后,自顆粒中釋放出主要堿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分布于蟲體表面,損傷皮層、殺死蟲體。
實驗診斷
血吸蟲病的診斷包括病原診斷和免疫診斷兩大部分,具體方法詳見附錄。
1.病原診斷 從糞便內檢查蟲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腸粘膜活體組織檢查蟲卵。
⑴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區病人糞便或急性血吸蟲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檢查到血吸蟲蟲卵,方法簡便,使蟲卵檢出率低。
⑵毛蚴孵化法:詳見附錄。可以提高陽性檢出率。在現場進行大規模糞便檢查時,為了提高功效,產生了許多改良方法,如尼龍袋集卵法,可縮短集卵時間,降低損耗,便于流動性普查;為了便于觀察毛蚴,可采用塑料杯頂管孵化法,毛蚴集中,便于觀察,檢出率較高。為了提高糞便檢查效果,常常需要連續送檢糞便3次。
?、嵌客该鞣ǎ河米餮x蟲卵計數。常用的計算方法為kato厚片法??蓽y定人群感染情況,并可考核防治效果。
⑷直腸粘膜活體組織檢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蟲病人腸壁組織增厚,蟲卵排出受阻,故糞便中不易查獲蟲卵,可應用直腸鏡檢查。血吸蟲病人腸粘膜內沉積的蟲卵,其中有活卵、變性卵和死卵。對未治療病人檢出的蟲卵,不論死活均有參考價值;對有治療史病人,如有活卵或近期變性卵,表明受檢者體內有成蟲寄生。若為遠期變性卵或死卵,則提示受檢者曾經有過血吸蟲感染。目前流行區血吸蟲病人大多已經過一次或多次治療,檢查到活卵的病例很少,并且此方法有一定的危險性,故不適于大規模應用。
2.免疫診斷
⑴皮內試驗(intradermal test,IDT):一般皮內試驗與糞檢蟲卵陽性的符合率為90%左右,但可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反應,與其他吸蟲病可產生較高的交叉反應;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為陽性反應。此法簡便、快速、通常用于現場篩選可疑病例。
?、茩z測抗體:血吸病人血清中存在特異性抗體,包括IgM、IgG、IgE等,如受檢者未經病原治療,而特異性抗體呈陽性反應,對于確定診斷意義較大;如已經病原治療,特異性抗體陽性,并不能確定受檢者體內仍有成蟲寄生,因治愈后,特異性抗體在體內仍可維持較長時間。目前檢測抗體的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詳見附錄)。
1)環卵沉淀試驗(circunoval precipitin test,COPT):通常檢查100個蟲卵,陽性反應蟲卵數(環沉率)等于或 大于5%時,即為陽性。糞檢血吸蟲卵陽性者,COPT陽性率平均為97.3%(94.1%~100%)。健康人假陽性率為3.1%,與肺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可出現交叉反應?;颊哂行е委熀驝OPT陰轉較慢。若血吸蟲病人距末次治療時間已3~5年,而COPT環沉率為3%或3%以上者,可結合臨床表現考慮給予重復治療。目前在基本消滅血吸蟲病地區,已廣泛應用COPT作為綜合查病方法之一。為了操作規范化、標準化,并適合于現場應用,對COPT方法作了許多改良,如塑料管法,雙面膠紙法等。
2)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糞檢血吸蟲蟲卵陽性者與IHA陽性符合率為92.3%~100%,正常人假陽性率在2%左右,與肺吸蟲、華支睪吸蟲、旋毛蟲感染者可出現假陽性反應。IHA操作簡便,用血量少,判讀結果快,目前國內已廣泛應用。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此試驗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且可反應抗體水平,陽性檢出率在95%~100%,假陽性率為2.6%,病人在吡喹酮治療后半年至一年有50%至70%轉為陰性。此試驗已應用于我國一些血吸蟲病流行區的查病工作。近年來,在載體、底物及抗原的純化方面都作了改良,如快速-ELISA,硫酸銨沉淀抗原-ELISA等。
4)免疫酶染色試驗(immunoenzymic staining test,IEST):見附錄。
在檢測血吸蟲特異抗體的方法中,尚有許多種,如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膠乳凝集試驗(LA)、酶標記抗原對流免疫電泳(ELACIE)等,這些方法有它們各自的優點。
值得提出,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某些高科技和新方法被逐步引用到血吸蟲病的診斷和研究領域。例如免疫印漬技術(immunoblotting)又稱(western blot),是在蛋白質凝膠電泳和固相免疫測定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具有分子水平的免疫學新技術,有力推動了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方法的進展,它不但能對血吸蟲抗原的限定組分蛋白進行分析和鑒定,而且能用以診斷病人和區分血吸蟲病不同病期的新型血清學診斷方法。又如雜交瘤技術制備單克隆抗體(McAb)的應用。采用特異的McAb純化血吸蟲抗原,用于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也可應用McAb檢測循環抗原,為血吸蟲病診斷提供新的途徑。
?、菣z測循環抗原:由于治療后抗體在宿主體內存留較長時間,其陽性結果往往不能區分現癥感染和既往感染,也不易于評價療效。循環抗原是生活蟲體排放至宿體內的大分子微粒,主要是蟲體排泄、分泌或表皮脫落物中具有抗原特性,又可為血清免疫學試驗所檢出。從理論上講,CAg的檢測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反映活動性感染,而且可以評價療效和估計蟲荷。
在感染血吸蟲宿主體內CAg的種類較多,目前可檢出比較重要的3類游離循環抗原,即腸相關抗原(GAA)、膜相關抗原(MAA)和可溶性蟲卵抗原(SEA)。在檢測方法上,采用檢測不同靶CAg的探針,包括抗血吸蟲抗原不同表位──單克隆抗體、組合單克隆抗體以及多克隆抗體等。在檢測的具體方法有:班點ELISA(dot-ELISA),雙抗體夾心ELISA等。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CAg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進展很快,并已取得了不少可供參考的結果。但是,要過渡到臨床實用階段仍有許多問題和影響因素急待探討與解決,如目前檢測的方法有待改進和規范化;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和抗獨特型抗體存在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循環抗原在感染宿主體內消長規律及治療后的轉歸等。
⑷綜合查?。荷鲜龈鞣N檢查方法各有優缺點,如果將幾種方法合理搭配,由簡到繁,綜合查病,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在重流行區,糞檢尚能查出一定比例病人的地方,仍以糞檢為主,輔以其他方法檢查;而在基本消滅血吸蟲病地區,則應以免疫診斷為主,取得多項數據,綜合判斷。